【明報專訊】一直覺得性別研究以當代藝術的角度來看,是屬於最難處理的主題之一。皆因一旦涉及性別議題,例如男女平權、女性主義、LGBTQ+等等,不論作品本身的概念是否如此,都很容易墮入一個二元對立的辯論之中(現在經常出現的Cancel Culture又是另一回事,因為對立的一方根本不會有辯論……或辯解的機會)。不是說二元對立就是萬惡的,很多藝術家,例如Guerrilla Girls就是利用這種二元性,創作了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不過,只能選擇是/否、對/錯,或者支持/反對的作品缺乏曖昧性以及解讀的空間,以藝術品而論,還是有所不足的。因此,當我看到一個能做到不以傳統方式來切入性別議題的藝術家,當然就要介紹一下了。
Niloofar Taatizadeh是來自伊朗、現居於英國的新銳藝術家。而她最近在倫敦舉辦了個展Mutations of U, وا 。該展覽由一幅19世紀的伊朗古畫出發,描繪了一對正在擁抱的男女,特別的是畫中人無論衣飾、面容都沒有明顯的男女之別,顯示出當時的伊朗社會並沒有現代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Niloofar認為這是一種對於性別認知的灰色地帶,在這種狀態之下性別並非對立而是互相交纏,而這種曖昧的灰色地帶亦隱藏了創作的可能性。展覽名字中的وا,是波斯語中的第三人稱,一個無性別差異的字。
展覽的中心是一個由藝術家人手縫製的裝置藝術,其中的圖案是源自上面提到的古畫,而Niloofar亦提到她選擇紡織作為媒介的原因,一半是希望與自身的伊朗文化連結,另一方面,她亦認為作品的曖昧性就像紡織品一樣,細緻而脆弱。
然後藝術家把該裝置利用攝影測量的技術轉變成一個數碼立體模型,再利用機械刺繡的方式讓作品經歷一個平面到立體,然後再回歸到平面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必定會出現故障(glitch),例如攝影測量的過程中出現數據缺失、刺繡機的程序無法分辨立體與平面等等,因此最後產出的刺繡就成為了與原本的裝置藝術截然不同的東西。Niloofar認為,這個由電腦程序主導的過程,就好像是讓一個不被刻板印象所影響的第三者,去解讀性別這個議題,在這個語境下,作品中的故障,就從一種負面的錯誤,轉變成可以被藝術家利用作為脫離二元對立的一種工具。
文:Michael Cheung - 當代藝術家,現居倫敦,畢業於 Central Saint Martins。
個人網頁:michael-ch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