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扎比】烏托邦的形狀(一)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06日

【明報專訊】行駛在平坦筆直的海濱大道(Corniche Road)上,夾道的城市景觀和碧藍海岸映入眼簾,此城散發着一陣烏托邦的氣息。居住於此,不用擔心天氣,因乾旱的氣候令天空總是放晴。以前在香港怕下雨弄濕鞋子的煩惱不再出現,我可任意配搭任何造型。冬天及春天的溫度徘徊在25℃左右,唯夏天可高達40℃。不過無關痛癢,每天主要活動範圍是室內,要避開悶熱的天氣易如反掌。沒有每天逼地鐵趕返工的生活,舒服的出租車成為了我主要的交通工具,上班車程只需10分鐘。工時亦相當合理,一星期四天半工作,每月8小時的私人時間限額,一年有30天有薪假。如此舒適的工作環境令我難以想像過去是如何在待遇涼薄的文藝界存活。

靜謐寫意的阿布扎比(Abu Dhabi)與迪拜的聲色犬馬氛圍不同。那是一種我從未感受過的安寧。整個城市充斥着設計時尚又寬敞的「網紅」咖啡館及餐廳,卻難以理解地水盡鵝飛,可能歸因偏低的人口密度吧。居住的房子平均1000呎以上,隔籬鄰舍間中嘈吵也不以為然。街上充斥了穿著傳統白色長袍(Kandoora)的男子和舉止優雅的黑衣(Abayas)女士,在穆斯林建築及資本主義高樓夾雜的背景下,視覺簡潔。建國至今只有50多年的阿聯酋,在英國放棄對波斯灣一帶的控制後,由7個酋長國聯合組成,奉行聯合君主制,是一個以阿布扎比為首的獨立主權國家。本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在英國控制時期以採珠業維生。直到了1960年代中發現石油,經濟民生急劇改變。阿聯酋的發展進程與東南亞地區在二戰後脫離殖民地的狀態不盡相同。在石油業的支撐及君主專政下,對比起周遭的阿拉伯國家如黎巴嫩和敘利亞等的連年戰事,此地可算是阿拉伯區域中的靜土,吸引了一班逃離戰事的人民前來定居。從紛亂的社會移居過來的外勞們,很是渴望安居樂業,因此阿聯酋的犯罪率很低,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人丁單薄的新國度急需人才,造就了寬鬆的外勞政策。外勞者佔人口近九成,而我正是其中一員。

讀着阿聯酋的歷史有似層相識的感覺,也許後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及氣氛,皆是千篇一律。又或是異鄉者如我,總想在陌生國度尋找與原生文化的連繫。亦可能從事當代藝術研究的緣故,對於後帝國和殖民主義等概念比較敏感,畢竟太多當代藝術的形式受社會狀况啟發。後殖民主義催旺了多元主義和本土文化,以脫離西方主導的論述等現象,都是國際藝文界的熱門議題。受這些後殖民思潮帶動,又是穆斯林教的虔誠信徒,心靈及物質上充裕的阿聯酋人在政局及經濟穩定的背景下,趨向注重培養自身的文化底蘊以連結世界。位處阿布扎比與迪拜中間的薩迪亞特島(Saadiyat Island,意為幸福島)正大興土木地興建博物館。現已落成的有糅合古文明研究及當代論述的羅浮宮分館;聯合穆斯林教、基督教及猶太教三教神殿的亞伯拉罕公園(Abrahamic Family House)等。即將落成的有阿聯酋國家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古根漢阿布扎比藝術館──這正是我來到此地的主因。

(待續)

文:鄧芷茵 - 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