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臨終患者心聲 安寧照顧人人可出力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09日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約逾6萬宗死亡個案,每個人在生命某個階段都可能成為臨終病患者的家屬,需要安寧服務的支援。因此,我們都應該關注安寧照顧。今天,公眾對紓緩治療開始有較多認識,然而,大家可以做什麼來支援?

64歲的鳳雯患上多發性硬化症,身體機能漸漸衰退。早前在疫情下,由社工配對義工Maggie以電話慰問,談及生活興趣、家庭關係、病患適應,更講到預設照顧計劃,包括臨終前照顧意願及身後事安排等。樂觀開朗的鳳雯說:「希望離開世界時簡簡單單,不要麻煩家人;我死後,可以把還有用的器官捐出去,之後將骨灰撒在大海就可以了!」

助辦「生命贊禮」圓夢

義工Maggie也提到:「我有照顧外婆的經驗,當時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有機會時,我也很希望成為安寧服務義工,關愛他人。當接觸到鳳雯後,她很願意分享經歷,我們每次都談1小時以上,而我的角色主要是用心聆聽並記着,然後作一道橋樑,向社工轉達鳳雯的意願,例如,簽署器官捐贈的意願。」

當疫情放緩,社工安排Maggie到鳳雯家探訪,並落實相關預設照顧計劃。了解到鳳雯想舉行一場「生命贊禮」,Maggie分享:「我們一起在鳳雯家中尋找相片,聽她喜歡的歌,製成生命故事冊。過程當中,我也得着很多。鳳雯開放的討論態度讓我十分欣賞,甚至覺得自己對生死的課題要認識更多,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她呢。」

後來,在社工和義工協作下,鳳雯於今年初舉行「生命贊禮」,邀請了家人朋友出席,外地親友也透過視像參加,場面溫馨而感人。鳳雯及Maggie早前在賽馬會安寧頌舉行的「真人圖書館故事分享」活動中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

你我都是安寧服務的寶貴資源,可透過關心和支援身邊的病人和照顧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亦可以就安寧照顧相關政策發表意見,幫助改進安寧服務質素;又或者加入安寧服務義工團隊、捐贈資源,身體力行實踐「關懷友善社區」。

安寧服務義工是紓緩照顧團隊中重要一員,他們以朋輩身分聆聽患者的心聲和願望,分享生活故事,作簡單情緒支援、心理社交支援及帶領社交活動等。他們更可以作為溝通橋樑,將患者意願轉達給照顧團隊,以回應患者的需要,提升生活質素。

義工經過培訓、實習

要成為安寧服務義工,要多方面接收知識和技能,預備身心,才能好好提供服務。面對臨終病人是非常獨特的經驗,義工必須經過培訓、面試和實習,確保自我裝備足夠,才能陪伴患者走過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我們意識到,健康和生病、出生和死亡、關愛和失落等,每天都發生在社區當中。在危難和困苦時,社區互相關懷不僅是政府、醫療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關懷友善社區」不單能補充紓緩治療服務,更可推廣及促進全個社區健康及互助意識。除了參與義工服務外,亦可以在社交媒體、或與家人和朋友交流中,推廣關懷友善的理念和文化,鼓勵更多人認識和關注,從而創建更和諧和互愛的社區環境。

文:馮廣榮(賽馬會安寧頌講師)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