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Nick Hornby 為權力以外造像 一像二觀 閱讀於兩點之間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英國藝術家Nick Hornby最近贏得3個倫敦公共藝術企劃,於倫敦3個地方豎立3件永久戶外雕塑作品,是罕有的案例。第3件作品青銅雕塑Do It All,剛於倫敦Royal Warwick Square揭幕,跟以往的戶外雕塑相比,其公共藝術創作,呈現有別於過去的風景。

戶外雕塑在不同年代各有意義。如早期大都是歌頌偉人,他們要有足夠地位方可造像,後來則演變成公共藝術,目的是美化巿容及教化大眾。近年戶外雕塑則變得「更具態度」,成為多元發聲的媒體。如今年在鹿特丹中央車站外由英國藝術家Thomas J. Price創作的Moments Contained, 2023,為平民造像,一改以為偉人立像為本的戶外人像雕塑常規。早前於巴黎Bourse de Commerce門外展出由Charles Ray創作的Horse and Rider, 2014,一方面呼應了毗鄰Place des Victoires的Louis XIV銅像,另一方面則是藝術家化身為騎師,透過塑造騎師與馬匹的緊張感,反映出無能為力(powerless)的感覺,一反戶外人像雕塑被視為權力象徵的特質。而Nick Hornby的最新3件永久戶外雕塑作品,則從另一角度切入,一反戶外人像雕塑傳統。

最早留意到英國藝術家Nick Hornby的作品,該是他於2020年在威爾斯藝廊MOSTYN以Zygotes and Confessions為展題的Hydrographics系列,將流線形雕塑以濕拓手法(marbling),將不同圖片印於雕塑作品,呈現一種「平面被立體雕塑扭轉」的視覺效果。這種扭轉視覺的思維,亦可見於他較早期的多角度雕塑作品Intersections系列,將立體主義(cubism)風格注入雕塑。他最新的3件作品,分於是位於西敏寺Orchard Place、用上Corten鏽面鋼材製作的Power over others is Weakness disguised as Strength, 2023,在One Kensington Road的青銅像Here and There, 2023,以及位於Royal Warwick Square的青銅像Do It All, 2023。

倫敦二元矛盾特質

Nick Hornby密密為倫敦造像,倫敦之於他亦別具意義。「所謂倫敦人,有着多面而矛盾的特質。一方面我們容易感到歉意(apologetic),但另一方面亦十分進取。我們十分開放,但亦有如俱樂部般不容易接納外人。我們不像紐約那麼狂熱,但亦不像比利時、盧森堡般優游。我們非常渴望當代和流行文化,地中海南部、意大利羅馬等城市着迷於歷史、文藝復興,有些城市則只着眼未來,但倫敦則同時着眼過去與未來。情况有如在白金漢宮看Oasis演出,Tate Modern及高端餐廳設於前工廠,我們喜歡這種矛盾,亦感到自在。我生於倫敦,長於倫敦,由小至今都在同一條街生活,十分了解這個城巿的美好。我的作品大都是關於藝術史的多個層面,結合多方面多層次的敘事方式。這種特質亦正好與倫敦及巿內建築呼應,糅合中世紀的哥德式及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格。這3個公共雕塑作品正好代表及演繹3種不同比喻,分別是騎師、紀念人像,以及建築與肖像結合,表面上貼合公共人像雕塑的主流,而連結三者的是當中的風格及敘事方式。」

不止於兩面之間

3個新作品都具有「一面一觀」的外觀特徵。如最新的Do It All, 2023,其中一面是The Albert Memorial,另一面則是古埃及皇后Nefertiti人像,看似跟傳統雕像360度觀賞的準則有別。「但作為創作者,這『兩面』並非我的雕塑,而是參考角度的兩個起點,作品則是介乎於這兩個參考角度之間,兩面的線條在換轉角度之際消失,而不是具有兩條視覺軸線的雕塑。當我看著名藝術家的藝術品時,第一件事就是看到作品如何呼應及參考其他藝術家。我可能在一幅畫中同時看到Francis Bacon及梵高的影子。我會在腦中把它分析成圓形圖,例如有25%的梵高和40%的Francis Bacon等。每當我觀察任何文化時,也常常審視如何與其他藝術品呼應,並將這種思維注入自己的立體作品,隨着觀者的角度變換當中的呼應比例,帶來變化(dynamic)。有別於平衡矛盾,我的作品反而是着重各個藝術關聯之間的比例變化。」

所謂「藝術家」的形象

從對答中,可見他着重分析和科技,一如他創作的多個系列,均以電腦技術製作立體模型後,才製成作品。新作Power over others is Weakness disguised as Strength, 2023亦利用電腦技術,將整座作品分成165個Corten鏽面鋼材組件,鋼片經扭曲切割才銲接合一,才能做出這個正面看似Don Quixote主角的騎師造型,側面看卻像Laurence Sterne小說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1759)中的扭曲線條效果,為雕塑帶來與別不同的科技感覺而不失傳統筆觸。「近數百年來,主流創造了一種陳詞濫調的藝術家形象,像是他們必然飢餓或藏於閣樓,衣衫褸襤醉得快要死的酒鬼。這種印象實際上只是16世紀以後才存在的浪漫主義的結果。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是一名工匠,或者只是為上帝、宗教製作作品的人。身為酷兒,我反對這些關於創造力的濫調,我不認為科學和藝術之間有任何矛盾,兩者其實非常相似。我認為萬物有實有虛,數學、科學、藝術和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有抽象。我不認同『藝術家該是什麼樣』的陳腔濫調前提。在念藝術學院前,我修讀的科目是藝術、數學、哲學。我相信科學和嚴謹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和魅力。」●

網址︰https://www.nickhornby.com

文:Dawn Hung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