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到達怎樣的境界,才足以被稱為「魚癡」?遇到曾慶靈之前,記者從沒想過原來興趣可以一條龍地發展,喜歡釣魚,喜歡吃魚,繼而理所當然地愛上畫魚,讓海魚離開大海後,仍能繼續暢游在不同領域。這個愛魚之人今年8月底自資出版畫冊《香港魚畫》、辦展覽,形容自己「不喜歡賣時間給別人」,1年多前辭去設計師正職,專心「不務正業」,將熱愛的事認真玩、落力做,活出kidult的態度。
「百足咁多爪」的曾慶靈
以往站在鎂光燈下接受訪問的,是獨立樂隊False Alarm、Teenage Riot成員的阿靈;今日站在鏡頭前接受訪問的,是以畫家身分出場的Ling Ling Ling。兩者身分大不同,卻有一個共通點,均衍生自曾慶靈的興趣。以「百足咁多爪」來形容他,就最適合不過,玩黑膠、攝影、砌模型……興趣多過人,連IG帳號都比一般人多,5個帳號裏有2個都跟魚有關。
「小時候,魚已存在於我的生活內。」魚與曾家頗有淵源,他的祖母無魚不歡,家中飯桌上定必有魚;爸爸則喜歡釣魚,他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已跟爸爸出海,即使暈船浪也沒被嚇怕。「基本上我(全程)是躺在船上釣,但都釣到一條很大條的沙鑽!」直到升上中學後,他對畫畫產生興趣,生活重心轉向藝術,魚才慢慢游離他的生活。
看大師魚畫 重燃藝術魂
中大藝術系畢業後,他成為平面設計師。2000年初,發現漁護署網站內有個「每月一魚」欄目,定期分享海魚知識,並輔以一張由中國木刻版畫家唐英偉繪畫的魚畫,吸引他每月到訪。後來,他又接觸到本港的魚畫畫家尤炳軒的作品,對魚畫漸有認識。直到5、6年前看見日本畫家長嶋祐成的魚畫,但仍未執起畫筆。「見到他的畫我覺得很佩服、很佩服,如果能畫到像他這樣,我就想畫。」
同是畫畫,有什麼不同?曾慶靈翻開尤炳軒和長嶋祐成的書解說。尤炳軒的畫風偏向科學繪圖(scientific illustration),就像標本一樣寫實,用木顏色筆跟足每條魚的鱗片、魚鰭等特徵繪畫,連科學期刊都會引錄他的畫作;而長嶋祐成筆下的魚「全部都有生命」,畫家用水彩的筆觸技法、色塊堆疊、光暗對比,繪出魚的姿態,那輕盈、通透的感覺,讓牠們鮮活得就像在紙上游泳,吸引大學時曾修水彩畫的曾慶靈重拾畫筆。
由於一邊上班一邊畫畫,難以集中精神磨練水彩技巧,去年曾慶靈索性辭職,專心作畫,「我不喜歡賣時間給別人,(設計)工作雖然未至於不喜歡,但就是沒什麼感覺,只是搵食而已」。雖然他未見過長嶋祐成,但已視對方為「師父」,從長嶋的作品中觀摩不同技法。兩人的人生軌迹亦很相近,長嶋都是放下在東京的廣告公司工作,搬到沖繩石垣島專心畫魚。
大量參考 查證科屬特徵
魚畫與其他藝術不同,不能憑空創作,純粹全盤傾注畫家的創意;需平衡藝術和真確,即使不追求細緻,繪出每片魚鱗,至少不能與原貌相去甚遠。他單是作畫,一幅已耗時3、4天,還未計流連於各大釣魚群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甚至日本魚市場、海鮮網站等蒐集資料的時間,查證魚的科屬、特徵等。「外貌相近的魚,有些可能有三行半鱗,有些是四行半鱗,分類學上就是靠這些特徵分辨(不同的魚種)。」所以即使不是科學繪圖,他都會將魚的重要特徵一一數清楚,確保無畫錯。仔細觀察特徵,如何把海魚躍然紙上,就考畫家功力。起稿前,他會蒐集近20張不同角度與大小的魚相,「很多時候無論怎樣影魚,都未必與心目中一樣,可能是牠的魚鰭被蓋起,可能是魚頭傾側」,唯有透過大量參考魚的各種模樣,才能拼湊出其最鮮活的一面。
最愛泥鯭粥 分享刁鑽食法
曾慶靈筆下有烏頭、細鱗、將軍甲等近40款魚種,但畫得最多的是他的至愛——泥鯭,不止畫冊封面特意選牠,平時釣魚亦專釣泥鯭,貪其魚肉鮮甜,簡單地加果皮、冬菜、辣椒粒同蒸已很好吃;但對他這個老饕而言,泥鯭粥才是極品。他一口氣說起泥鯭粥的煮法,更叮囑記者一定要記下:「先煎熟泥鯭,起骨拆肉後,將骨頭和魚的頭尾熬湯,繼而用湯煲粥,加入魚肉、皮蛋,並切些勝瓜或節瓜入內,煮好粥底後加入大頭葱菜,澆上豉油、熟油,吃時再放些葱,這個食法最刁鑽,但真的是極品!」那魚肉的鮮嫩,綿密粥底的鮮甜,他都一一將這美妙滋味記下。
自小就嘗過如此人間美味,長大後他發現有餐廳將整條泥鯭不拆肉就這樣掉入粥內,大感可惜,可惜在浪費了泥鯭的鮮甜,可惜在錯過如斯美味。
為了吃,可以去到幾盡?曾慶靈幾年前重新執起魚竿。貫徹一向的認真,他試過多種不同釣法:出海、碼頭岸邊等,最後迷上筏釣,在海魚養殖場(即魚排)垂釣。「人們常說泥鯭骯髒,在溝渠附近打滾,但我去的魚排環境很乾淨,更有珊瑚,那裏的泥鯭都很乾淨,好吃很多。」單是泥鯭,他已釣過上百條。
筏釣「戰鬥格」 主動出擊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但他可不是被動地等運到,「釣魚可以很『戰鬥格』,是一種自我的比賽,我們的釣法有50%靠我們積極做一些事情引誘魚過來」,如按目標魚的種類選擇特定魚餌,又按照水流採取合宜的釣法等。作釣時,從早上7時半至下午5時半他都緊守竿旁,雙眼盯緊竿尖傳來的魚訊,任何的輕微抖動,都可能是魚游近咬餌的信號。他笑言這樣釣魚真的「頗chur」,不全然是休閒活動,但這亦正是筏釣的樂趣,「筏釣就像運動一樣,有些地方可以精進,有些地方可以實驗,從經驗中不斷反思」。
魚,從興趣開始,慢慢進佔這位魚癡的生活,成為人生一大部分。有什麼幸福得過找到自己的興趣?就是有機會將興趣實踐出來,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認真地釣,認真地吃,認真地畫,無負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