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眾活動的搞手,往往希望吸引更多人參與;「船到橋頭生活節」的主辦團隊,卻反其道而行,宣傳極之低調。成員陳俊傑(阿傑)說:「很多鄉郊活動都驚沒有人來,我們就驚太多人參與,打擾島民生活。」
這個生活節將在11月4至26日期間,於坪洲、梅窩、芝麻灣和長洲舉行。開幕日臨近,團隊除了在社交媒體說明,生活節是為了推廣離島藝術和生活,以及有關連接4地的「橫水渡」文化,其餘資訊仍待公布。
「這幾個用『橫水渡』(新渡輪航線)可以互通的地點,本身有獨特文化和互動,因近年多島外人搬進來,這種連結一度缺乏傳承,而我們想找回它。」陳俊傑說。他們常被問為何選擇芝麻灣,而不是南丫島?「在中環碼頭看過來,我們會覺得所有離島都一樣」,但在島民的角度,4個地方生活因「橫水渡」航線而連在一起。選擇芝麻灣,就是因為它是「橫水渡」的一站,跟其他3個地方一樣。
島民為主軸減滋擾
阿傑表示,生活節召集了約30組島內外的藝術家、建築師、舞蹈家、科學家等,和4地街坊一起,各自展現他們珍重的離島事物。他和另外兩個主辦團隊成員——城市規劃研究者Myriem Alnet及裝置藝術家葉啟俊(阿俊),都是坪洲書店「島民空間」的店主。他們分別在島上住了10年、5年和7年,視坪洲為自己的家園。
上屆(第一屆)的船到橋頭生活節在2021年舉辦。阿傑說,兩年前團隊做了不少對外宣傳,不同媒體都有報道活動。可是,受歡迎不見得全是好,因為會影響居民的參與空間。「好多活動很快就額滿,居民參加不到。」今次,他們透過4地合作伙伴,先在街坊街里間傳開,再到不同相熟店舖貼海報,最後才考慮對外聯絡媒體。
2021年時,他們在網上遇到不少haters(討厭者)。阿傑指,「我們在facebook群組,看到長洲有很多人投訴生活節,說活動吸引更多人來,可能會讓居民搭不到船,又指遊客來到會搞亂地方。我其實明白的,長洲真的人滿為患,已經有很多遊客,對居民很滋擾」。爭議後來沒有演變成大衝突,是因為最終舉辦的時候遇上疫情第4波,人流沒原本預計的多。
這次再舉辦生活節,活動的時間從3天增至23天,團隊更謹慎處理活動的安排。比起坊間大型的生活節、藝術節,船到橋頭生活節每個活動的規模不大,預期十數個工作坊和導賞,各自僅容納10至30個參加者;人數少,可更深入介紹島內生活。
團隊把今屆生活節主軸定為「島民」。阿傑拿出海報樣辦說:「我們不是找外面的模特兒來拍照,而是找本地居民。就像長洲年輕漁民阿布,他之前在澳洲生活,近年回來跟家人一起做漁民。他旁邊的是阿福,他的父親。這些朋友,跟很多島民都相識,就算不認識也會感興趣,覺得生活節跟自己有關係。」
不過,籌辦活動怎樣都會遇上不同意見。阿傑笑言,「今年也看到有人說,要看看誰在我們的義工群組,站在我們這一邊。其實一看海報就會知道了!我們的海報已經印有島民的樣子」。芝麻灣的牛照顧者牛媽、坪洲農夫品川先生、「梅窩小店」的店主Travis和Gala,用生活照為活動代言。阿傑說他們持續辦節,用實踐來說服更多人支持自己的願景。
匯集島內外人視野
阿俊表示,早在2019年的時候,就有辦生活節的想法;當時社會對政府的「明日大嶼」發展計劃討論熱烈,不少島民反對填島計劃,擔心污染周邊環境,「那時候對生活節的想法比較火熱、熾熱,覺得要為社區做一些事情,一起改變這個政策」。
沉澱一年後,他和伙伴們發現「明日大嶼」計劃勢在必行,也已經在立法會得到撥款,「反對不到,但不論如何,都想大家先了解,去rediscover(重新發掘)這裏的生活」。阿傑補充:「久住坪洲後,我們發現了鄉郊不同的可能,發展不一定要是填海填島或者起樓。相較有些居民認為填海好,因為土地會升值,我們想讓大家看到alternatives(其他選擇)。」
不論是主辦方發起,還是公眾提交的活動方案,生活節團隊都盡力讓島外、島內的活動組織者比例維持各一半。5個主打活動之一的Tidal Ecologies由坪洲居民Wing和梅窩居民Joanne發起,與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許天欣合作,記錄海岸的生態。
其他主打活動,還有Non-human Habitat:梅窩藝術工作室Lantau Shanto Studio和嶺大科教組助理教授(研究)李灝製作蜜蜂屋,討論非人類動物棲息空間;Sonic environment of the islands:多個音樂家將與港大英文系課程主任Otto Heim用音韻體驗海旁和海上生活;Reclamation and marine infrastructure:長洲藝術家Preston Hartwick跟本土研究社一起探討填海的影響;另有Inter-island transport:工藝匠人與藝術家梁寶山用花牌及船模型道來「橫水渡」文化。
這樣的比例,確保活動有在地的視野,不會過分干擾島民生活。阿傑自搬進坪洲後,就意識到島民與其他地方的市民習慣不同,比如偏好寧靜。「島民空間」曾自發辦音樂會,偶爾吸引到較多人參與,就會影響島民。汲取經驗後,他們學會遷就和融入;外來人很難一下子明白島民需要。
另一方面,團隊亦不是要原封保留現在離島的生活狀態。離島在一批批島外人搬進來後已經改變,很多寶貴的事物漸漸被忽視。「我們是想做些事情,去發展離島生活。而島民住在這邊幾十年,可能住慣了不想改變,或者沒有看到美好的部分。那我們是否什麼都不要做?我們又覺得不是這樣。」
「講發展,最典型的方向是做旅遊,像長洲吸引很多遊客來飲食和消費。但我們想發展的,是發掘一些本地人不知道或沒有特別關注的、有趣的本地事物。」他表示,要讓居民接受這樣的發展願景,要用平易近人的節目吸引他們注意。今屆生活節,有介紹坪洲麻將玩法的工作坊「埋嚟開枱」。搞手發現離島麻將的玩法跟島外不一樣,而坪洲麻將更是集各家之大成,加入百搭牌,集齊4隻百搭牌就可以當「天糊」。「我們從簡單到深入的節目都做,本地街坊才會覺得有趣。」
呈現多元文化和自然
自上屆生活節以來,不同居民和組織陸續找到他們的島嶼連結:梅窩社區組織「好老土」去年起幫助當地農夫銷售菠蘿,把菠蘿運到長洲去賣;長洲的麵包店「長洲哨牙刀」則把麵包運到梅窩銷售。更多人亦認識到,古巴哈瓦那農業大學教授Eduardo F. Freyre,會用「橫水渡」到4地蒐集牛糞,製作環境友善的堆肥。
阿俊指,現在對生活節的想像,是做比較長遠、堡壘式的社區營造。「要說為何想連結社區,就是因為人們一個一個、分散的時候容易被打敗,但當連結起來成為一群人,這邊出事那邊就有人會來幫手,那邊出事這邊也會來幫手。」他們期待生活節讓人看到4地文化和自然多樣化,再散落到生活中,形成自發的社區網絡;在離島未來的好、壞處境當前,島民共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