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媒體如何報道李克強的猝逝?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本周最令人震驚的新聞之一,無疑是前總理李克強的猝逝。卸任僅半年,即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68歲。周五早晨,李克強逝世的消息經新華社報道後,迅速引發各界關注。除了追逐流量的自媒體上的熱議,海外、西方各大主流媒體亦迅速做出反應,表達痛惜之情,嘗試蓋棺論定李克強。

礙於中共的紀律,中國國家領導人通常不接受媒體採訪,亦鮮有定期發布可靠信息的渠道,致使外界難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官方媒體亦緊跟主旋律,只做官樣文章,不敢越雷池半步。故海外、西方的主流媒體做有關中南海的報道時,或依賴所謂知情人士的報料、領導人的隻言片語,或對官方報道做咬文嚼字式的解讀,甚至端賴想像。於是,這些聳動視聽的報道,未必能作為實錄,卻能較好地揭示某種社會心態。

李克強年僅68歲,即撒手人寰,令人惋惜。有知情人向媒體披露,李突發心臟病時,正在上海東郊賓館的游泳池游泳,致延誤搶救的黃金時間,雖迅速送入附近醫院,並調派上海最好的醫生全力搶救,惟無力回天。

西方媒體報道李克強逝世的消息,試圖將李克強的一生塗上「悲劇」色彩,認為在擔任總理期間,他的權力被限制,無所作為。李被西方視為一位「作風務實的經濟自由主義者」,試圖延續鄧小平的路線,擴大改革開放,其經濟路線遭遇有關方面冷遇,悉數夭折。曾有經濟學者仿效「安倍經濟學」、「奧巴馬經濟學」的說法,提出了「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認為其政策有三個支柱,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no stimulus)、「去槓桿化」(deleveraging)以及「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

西方描述

回顧歷史可見,李當時提出該三大政策,旨在解決溫家寶時期所造成的經濟過熱問題。2008年,為應付國際經濟危機,溫家寶主政的國務院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計劃,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該救市計劃實施後,導致了某些領域產能嚴重過剩,因地方政府輕率的借款行為導致的高金融風險,通貨膨脹嚴重、資產泡沫化,以及壞帳率急遽提高。針對此類問題,2013年李克強上任總理後,實行了結構性改革,不惜付出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代價。然而,媒體今日重提「李克強經濟學」時,將其核心思想簡單地歸結為「向市場放權讓利」,試圖讓市場而不是政府在經濟中扮演主要角色。此種解讀不僅忽略其當時所針對的具體問題,亦忽略了他2022年5月25日召開計有17萬名縣區級幹部參加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準備推出12萬億人民幣的刺激經濟計劃,比溫家寶時代的「4萬億救市計劃」還要大。

李克強2020年為紓緩因中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帶來的失業潮,推出的「地攤經濟」,亦被媒體認為是「對人的經濟自由權的尊重」,有「庶民情結」,可惜無法成事。該年6月7日,針對李總理的「地攤經濟」政策,《北京日報》發表一篇題為〈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的社論,拒絕「盲目跟風」。

李克強在不同時期的隻言片語或行為,如今被媒體重新提及,用來讚美這位「自由派」的品格,以加劇他的悲劇性。「李克強指數」最早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2010年提出,最初源於李在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告訴來訪的美國駐華大使雷德,他喜歡用3個指標來分析遼寧當地的經濟狀况,分別是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新增數,以及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數。身為省委書記,卻坦承他自己對中國的官方數據亦並不盡信,被認為體現了「學者本色」。

2020年5月的兩會上,在「全面脫貧」的官方論述下,李稱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左右」。在嚴格的疫情封控期間,李克強到地方視察,選擇不戴口罩。即將離任前,他向國務院辦公室數百職工致謝,以「人在幹,天在看,看來是蒼天有眼」,勉勵下屬努力工作。2022年3月,李克強最後一次作為總理接受中外記者提問。記者會上,他說「長江、黃河不會倒流」,意謂雖然中美關係嚴重惡化,中國仍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絕不會關上國門,因為中國一直從改革開放中分得紅利。西方媒體咸認為,這些言論包含微言大義,表現李對現狀不滿,試圖以一己之力,衝破枷鎖。

官方訃告

中國官方的訃告,卻提供了與西方媒體截然不同的一幅圖景。李克強猝逝後逾18小時,中共中央發表訃告,尊稱他為「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全文有五處提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李克強在不同時期的作為,皆在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所進行。即使今年3月卸任後,李仍「堅決擁護和支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訃告末段形容李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呼籲國人要「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西方媒體報道視角類似「兩條路線的鬥爭」,能吸人眼球,但幾分基於證據,幾分基於想像,不得而知。將李克強塑造為一個「悲劇人物」,或許讓我們看到了他失意的一面,卻忽略了他擔任總理10年間取得的成就。例如在他主政下,中央各部委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2183項,各省區市取消調整36,986項,全國三分之二的審批被拿掉,改善了營商環境;力促減稅降費,取消了61種稅種或收費項目,累計減稅14萬億,惠及10億人次;3年疫情期間,減稅超過6萬億,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發放貸款27萬億,受疫情嚴重影響的物流等行業可延期按揭還款;扶植中小微及民營企業,其數目從1400萬戶增加到5200萬戶,創造了近2億就業崗位;主抓醫保改革,醫療保險覆蓋人數由5.4億增加到13.6億,人均財政補助標準亦由240元提高到610元。這些數據,似乎亦是西方媒體所建構的中國故事中所忽略的。

李克強自1982年擔任共青團中央常委後,他是作為領導人人選來培養的。從此,他彷彿受命運之神垂青,各種機會都主動找他。即使主政河南和遼寧時的政績並不理想,其間還發生過特大火災和礦難,仍平步青雲,一路直通中南海。他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僅身體力行,亦戮力鼓吹。對於他的離世,1980年代曾在胡耀邦領導下從事撥亂反正工作的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的留言,頗有代表性:「沉痛悼念李克強同志。他是好總理,也是中共中央的好常委。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敢於講實情,說實話,僅此一點,在當今就難能可貴!」

文˙毛升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