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止痛藥物是處理痛症的常用方法,然而不少病人卻認為幫助不大,為什麼呢?
止痛藥有不同類別,所擅長處理的痛症也有不同。以最常使用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為例,它有效退燒及紓緩頭痛,卻對減輕骨骼痛楚的效果甚微。
撲熱息痛 擅長減頭痛
另一類常見口服止痛藥是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能夠抑制發炎部位製造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繼而產生消炎及止痛功效。權威醫學文獻指出,消炎止痛藥有效治療膝痛、腰背痛等骨骼痛楚,但部分藥物可能帶來胃部不適,需要同時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以保護胃部;而另一些消炎止痛藥,長期服用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需要小心留意。
另一種經常處方的是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透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與痛感相關的受體,而產生止痛作用。鴉片類止痛藥可根據藥效分為輕、中及強3個級別,輕至中度等級別的鴉片類止痛藥可處理骨骼痛楚,強度鴉片類止痛藥主要用於紓緩癌症疼痛,惟它會帶來便秘、頭暈及疲倦等副作用,大部分華人對這類止痛藥較為抗拒。
外用止痛藥膏 副作用減輕
部分骨骼痛楚是由於神經線受壓受損所致,例如坐骨神經痛,因此醫生會處方神經線止痛藥予這類患者,但此類藥物對因軟組織受損發炎等引致的骨骼痛楚,並無顯著幫助。
事實上,止痛藥並不限於口服,尚有外用藥物可用,例如對骨骼痛楚有幫助的消炎止痛藥,也有以藥膏形式出現。研究證實塗抹消炎止痛藥物對紓緩膝蓋痛楚效果與口服藥物相若,而藥物直接經皮膚吸收,產生療效所需要的劑量較口服藥物低,副作用因此減輕,不過仍需要按照指示使用,過量使用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提及外用止痛藥物,不少人會想起冬青膏(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它主要透過產生冰涼感覺來紓緩痛感,並不具治療功效,過量使用可能引致慢性中毒。
無論如何,止痛藥只是其中一種治療痛症的方法,慢性骨骼痛症患者還需要配合運動及調整生活習慣,以達到更理想的消除痛楚效果。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運動痛症頻道:bit.ly/47ksJ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