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修讀編劇以來,西方戲劇史讀了不少,從這角度再看東方表演藝術,真有大開眼界的感覺。先前讀編劇的朋友們說新光戲院未必能續約,覺得要把握機會看劇,所以一起買票入場看《小平你好》。到達新光戲院時,只見大堂中央做過拜神儀式,觀眾圍着乳豬排隊入場。
放眼望去年輕觀眾不少,這幾年李居明編劇的歷史及時事粵劇如《粵劇特朗普》、《智擒四人幫》、下年重演的《毛澤東》等,真拓闊了粵劇的觀眾群。筆者入場坐下不久,編劇李居明也入場坐在前排位置,身旁的觀眾叫他「大師」,歡呼之餘還有人吹哨子,熱情程度是筆者看香港戲劇沒見過的。
第一場是「革命情傾牛角包」,沒想到介紹該場劇情的字幕播完後,會在投影幕上看見大大個完整的牛角包,接着出現花神咖啡館的照片,然後是一些在咖啡廳打工的小廚師唱歌跳舞!台上亦選用了粉紅粉藍這些炫目且帶有象徵意義的燈光,筆者驚訝在聽到大老倌龍貫天唱粵曲之前,竟然先聽到西方古典音樂,以為自己去看西方音樂劇。而此段其實是講鄧小平在法國留學時得周恩來照顧,最後得罪駐法大使被迫逃亡蘇聯。
此劇由1924年鄧小平還叫鄧希賢的學生時代,說到他1997年逝世的時刻,如何在8場之內講完鄧小平的一生?筆者發現粵劇每場之內並不會有時空上的跳躍,最多只會呈現一些畫面補充故事內容,例如在第五場「周總理彌留生辰」周恩來回想自己被批鬥的經歷,所以安排演員演出文革畫面,但鄧小平面對的事情,各種心理上的成長與轉變,大多是「唱」出來的,所以觀眾相對難以投入並共情角色。不過這恰好達到西方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喜歡的間離效果,避免觀眾過分投入劇情之中而失去反思,當然布萊希特也是得中國戲曲大師梅蘭芳表演啟發,才發展自己的藝術體系。
最後不得不提第七場「鄧鐵鋼大戰戴金屬」,飾演鄧小平的龍貫天舌戰反串飾演戴卓爾夫人的陳鴻進,戴卓爾夫人一走出來高喊「god save the queen」,然後兩人開始討論香港回歸,想不到李居明用傳統小食角仔來講一國兩制,芝麻蓉角仔代表資本主義,豆蓉代表共產主義,新款角仔把兩種口味混在一起就是「一角兩制」了。講到「馬照跑舞照跳」,還真的有演員出來跳華爾茲。
至於數白欖,唱粵曲這些部分對筆者來說是新穎的,眾演員中特別喜歡新劍郎的歌喉。而龍虎武師表演武打動作,在地上翻滾,跳到椅子上等部分筆者看着也連連驚歎,是有趣的體驗。李居明謝幕時說新光戲院有望續約,笑言不知下次龍貫天會飾演哪一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