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放心講 開懷吃 共融餐宴 治療溝通、吞嚥障礙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講嘢」和「食嘢」是我們的平凡日常,但對於患有溝通和吞嚥障礙的人不是易事。言語治療師鄧浩樺(Kenxes)說,言語治療的兩大範疇正好就是「講」和「食」。他選擇行多一步,開展共融餐宴計劃,向餐廳推廣吞嚥障礙友善餐宴,又聘請有溝通障礙的學員為侍應,寓治療於工作。

背景

項目:共融餐宴計劃

目的:聘請「溝通障礙人士」在「吞嚥障礙友善餐廳」擔任侍應,同時讓兩個群體受惠

人物:溝通障礙、吞嚥障礙人士及他們的家人

藉餐宴促社會共融

在執業頭3年,Kenxes以外展言語治療師的身分,在成年復康中心接觸到自閉、腦麻痹和智障等人士,又在老人院舍幫助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我的工作就在第一線見證他們的問題。聽得多,就想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他們更多。」自去年4月獲得善導會社創社BEHub資助後,他創辦「jin4jy5言語計劃」。

Kenxes想從餐宴開始,促成共融的社會環境。一方面,他協助有溝通障礙的患者投入社會。他們在閱讀、書寫、聆聽及或說話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難,難在香港找到工作,選擇也很狹窄。雖然「jin4jy5言語計劃」不能提供全職工作,但經過待客訓練後,學員的工作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吞嚥障礙人士也是「jin4jy5言語計劃」連結的對象。由於食物或飲料從口腔輸送至胃部的過程中出現困難,他們常出現「咬好耐」、「含住唔吞」和「濁親」等症狀,只能進食軟、碎的食物。但香港食肆大多沒有提供這類服務,而即使外出用膳時自備攪拌器,攪成糊狀的食物跟一般食物的口感和味道相去甚遠,吞嚥障礙人士的用膳體驗,淪為「屋企人食餐廳嘢,我食屋企嘢」。

Kenxes認為這樣令吞嚥障礙人士和家人都痛苦,漸漸討厭進食;他要推廣更好的專門膳食。翻看「jin4jy5言語計劃」的Instagram,與它合作的餐廳提供多種軟、碎(免治)餐款選擇,如番茄忌廉濃蝦汁意太麵、日式蘋果咖哩豚角咖哩丼和豆腐黑毛豬,跟平常人們外出用膳一樣。

5間餐廳合作 提供軟食碎餐

對於連結兩群身心障礙人士的安排,Kenxes說:「剛好溝通和吞嚥兩方面都是我的專業,因兩邊都有需要,我就擺埋一齊,讓復康人士serve(服務)吞嚥人士,復康人士自身也可以得到就業機會和治療。」自去年4月,他訓練了5名患有不同類型和程度溝通障礙的學員,教他們怎麽招待和與客人溝通;又向有意試營吞嚥障礙友善餐宴的餐廳,推廣高質素的軟和碎餐,說明食物做法,再交由廚師按餐廳既有的菜式自行發揮。

視乎吞嚥障礙人士的其咀嚼和吞嚥能力,能力較好的人士,可以吃碎餐,即切碎的膳食;若能力較差,就可以吃軟餐,即加入酵素的糊狀食物,但跟一般糊仔不同的是有固體形狀,更像普通食物。現時與計劃合作的餐廳有5間,包括太古的「銀杏時光」、天后的「t2P」、北角「古月」、何文田的「Delicious Eatery」和深水埗的「Combo」。Kenxes希望餐廳數量愈來愈多,按需要分級別提供菜式,讓吞嚥障礙人士有更多選擇,「最終出街食可以,外賣也可以」。

患者有得揀 毋須困家中

訪問這天,一間老人院經Kenxes聯絡下,職員攜同近10位長者和家人到「銀杏時光」,享用吞嚥障礙友善午餐。計劃的復康學員卓健在門口接待坐輪椅的老人家,身材魁梧的他幫手抬起輪椅前輪,方便長者入內。「銀杏時光」為長者製作了兩款食物:海南雞飯和牛肉、西蘭花拼玉子豆腐定食。卓健跟另外兩個學員阿蛋及婷婷,端上外觀接近普通的午膳的軟、碎餐,長者微笑道謝。

Kenxes說,吞嚥障礙患者多數是老人家,但先天殘疾,或腦創傷、柏金遜症和中風等後天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障礙。「較為人熟悉的例子,可能就是舞蹈員阿Mo的意外。」如果有更多餐廳願意提供吞嚥障礙友善的膳食,患者就可以隨心到街外用膳,不用困在家中。他說最重要的是「有番選擇」:「COVID的時候,我們都試過幾個月不能出街食,這樣的情况,患者分分鐘每次面對一年以上。雖然障礙是不可逆,但飲食上可以補償,讓人們有番生活。」

余瑞貞婆婆患有吞嚥障礙,其女兒Peggy表示,余婆婆住的老人院已經屬於香港最好的一批,但院舍提供的碎餐比較淡,而這間餐廳的「好好食」。45分鐘後,在席長者已經食得七七八八。Kenxes表示,在少有的餐廳環境用膳、有家人陪伴,再加上味道比較好等因素加乘下,長者願意用膳,用膳時間快是樂觀的進展。他笑道:「食完飯後,長者們說要去附近的百貨公司逛一逛,因為平時沒什麽機會出街。」

「老人院點名要有復康人士學員在這裏,和老人家傾吓,想知道殘疾人士的生活是怎麽樣。」Kenxes說,共融餐宴計劃的配搭,對公衆和老人院都是一種學習。Peggy就指出,「復康人士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我沒有以特別眼光看他們,這樣同時幫助到兩批人很好」。

復康學員:成功溝通增自信

Kenxes形容,復康學員的言語治療是個人化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溝通障礙分為兩種,「獲得性溝通障礙」是後天形成,比如舌癌患者在切除舌頭組織後,咬字和發音的困難。學員卓健、阿蛋和婷婷所面對的,則是「發展性溝通障礙」,由先天因素決定。

比較被動的卓健和婷婷有自閉症譜系障礙,Kenxes跟他們一起做了溝通訓練。「他們的眼神和聲量需要加强,我們就做scripts therapy(腳本治療法),即是背稿,比如『歡迎光臨』、『係咪等位?』等,做角色扮演。另外,他們的心智解讀能力比較弱,要多提醒一些我們會留意到,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社會化知識,比如在座位中間傳遞食物,可能會把食物弄到客人身上。這些細微位要幫手facilitate(協調)。」

阿蛋的溝通障礙則主要是肌肉問題,在咬字和行路時有困難。Kenxes解釋:「阿蛋出世的時候缺氧,患上腦麻痹,是後天不可逆轉的。」阿蛋告訴記者,Kenxes是他在復康中心遇到的第3個言語治療師。他們在去年認識,Kenxes介紹他去做侍應,在餐廳把軟、碎餐傳菜給老人家。

最初跟阿蛋談話,記者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他的咬字比較含糊,需要比較集中才能聽清楚,但不一會就發現,其實他性格活潑,說做侍應「好簡單,冇乜難度」。Kenxes憶述,一開始阿蛋不願意做評估和治療,透過多次磨合和嘗試,才成功鼓勵他接受。在近一年治療過程中,阿蛋做了口肌訓練,現在說話已大有改善。

記者在訪問前觀察Kenxes不時拍拍卓健和婷婷的肩膀,提醒當刻要注意的事物,又跟阿蛋說,若別人聽不懂他的說話,可以用手機打字代替。Kenxes解釋:「平時阿蛋會用輔助溝通系統和iPad來帶位,什麽渠道不重要,最關鍵是起碼明白,達成溝通。對復康人士來說,溝通成功就會有自信心。」

保護傘下克服障礙

參與計劃的餐廳不介意輪椅出入和由復康人士擔任侍應。Kenxes說,這些場所像是保護傘般,對待學員和吞嚥障礙者,沒有發生不愉快的經歷。

對香港復康人士來說,求職不容易;成年的復康人士,更是擁有最少資源的群體之一。阿蛋曾在非牟利機構和快餐店工作,但都做不長。Kenxes觀察到,就算有工作,日數也比較短,而且當復康人士出現困難,一般工作場所不會有專人輔導。在他組織的活動中,除了提供治療和訓練,還以接近市價的薪金聘請5個學員。

講到薪酬,一直坐在我們身邊的阿蛋笑得開懷。原來他認為幫Kenxes工作,很容易掙錢,第一次收到工資時,曾買螃蟹回家,獎勵自己。Kenxes說阿蛋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讓人看見腦麻痹學員經過口肌訓練,解決構音障礙後,是可以貢獻社會的。而巴士迷卓健,更因為懂得使用Google Map,常常為其他學員帶路和陪同乘車。

Kenxes覺得侍應工作,目前對他們來說太簡單,「要push他們多一點」。他打算在明年的樂齡科技展,要求幾個學員擔當介紹專員,「學員服務過餐廳,也知道言語治療是怎麽一回事,是最好的人選」。他感嘆,「我不想他們永遠跟住我,我希望我只是一個stepping stone(踏腳石),他們之後可以出番社會做,最好去大企業,所以我們現在要給他們更多嘗試的機會」。

文˙ 梁景鴻

{ 圖 } 曾憲宗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