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周記:OpenAI的權力遊戲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OpenAI的權鬥至今仍叫人如霧裏看花,OpenAI董事局突然解僱創辦人之一兼行政總裁奧特曼(Sam Altman),又語焉不詳,只說奧特曼不夠坦誠。董事局最終收回成命,發動兵變的3名董事局成員離開,奧特曼重回公司。他到底隱藏了什麼,自然引起不少遐想。路透社日前報道更繪影繪聲說事件涉及人工智能大突破,令人想入非非:通用人工智能(AGI)是否到來了?AI是否已到達奧本海默時刻,人類是否要被毁滅了?

OpenAI的鬧劇始於11月17日,6人董事局有4人發難,解僱奧特曼,並委任Mira Murati當總裁,但後者拒絕,19日改任命Twitch的前總裁Emmet Shear。已向OpenAI投資100億美元的微軟事前並不知情,宣布任命奧特曼領導旗下的AI部門。到了周一,OpenAI 95%員工聯署,威脅若奧特曼不回來便辭職,聯署者竟包括最初有份轟走奧特曼的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OpenAI也在感恩節前夕宣布奧特曼回歸,跟奧特曼共同進退的主席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也重回OpenAI,發動逼宮的4名董事只有一人留任,新加入的董事局成員包括美國前財長薩默斯。

不少人將之看成兩條路線之爭,即理想主義與商業化的衝突,因為奧特曼不惜一切推動AI發展,一些董事局成員則認為需謹慎行事。不過,OpenAI商業化並非始於今天。路透社的報道則更奇情,報道稱OpenAI部分員工在奧特曼解僱前向董事局發信警告,相信AI正面臨大突破,會對人類構成威脅。報道引述一名匿名員工稱,OpenAI旗下的Q*項目是邁向AGI的一大突破,只要有充足運算資源,能夠解決數學問題,雖然它目前只有小學程度。奧特曼不久前還在APEC會議上故弄玄虛說,AI發展將撞破「無知之幕」。奧特曼原來是瘋狂科學家,董事局是在力挽狂瀾。

這論述似曾相識,AI業界近年不斷吹噓AI的神奇以至毁滅力量,奧特曼是其中一個,OpenAI其他員工亦如此。有份逼宮的蘇茨克維上月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ology Review)訪問,自言現在首務是阻止人工超級智能暴走。他表示相信ChatGPT可能已有意識,又說世界要明白OpenAI及其他公司正在研發的科技的威力。

企業家多於科學家

在探討AI威力前,還是由奧特曼本人說起。《紐約時報》科技新聞記者Cade Metz在2021年出版的Genius Makers形容,奧特曼是矽谷成功投資者的典型,懂得把握機遇及物色人才,集資能力高強。什麼驅使他創辦OpenAI?Metz明白寫道,「在奧特曼迅速崛起的過程中,他的驅動力首先是金錢,其次是對他軌道上的人及公司的權力,然後是建立對整個世界產生真正影響的公司所帶來的滿足感」。

跟馬斯克一樣,奧特曼是企業家而非科學家,致力以財力實現其他人眼中的瘋狂構思,自認造福人類。OpenAI的故事始於2015年一場飯局,奧特曼跟馬斯克邀請布特羅曼及蘇茨克維等AI研究者討論AI發展的可能,並邀請他們參與OpenAI的成立。Metz說,奧特曼較馬斯克低調,但兩人同樣深明showmanship之道。OpenAI成立之初便十分注重形象,奧特曼和馬斯克將之塑造成對抗Google、facebook、微軟等大型科企的新力軍;當這些巨企極力將AI技術保密時,OpenAI則強調公開透明,務求人人受惠,而非僅僅讓地球最富有的企業得益。

在今天看來,OpenAI離開這初心已很遠了,但目標一直未變過,那就是發展通用人工智能(AGI)。其非牟利性質在AI業界顯得格外出眾,它聲言「為所有人而非僅僅股東創造價值」,更稱為安全達到AGI的目標,如果另一間機構快要率先達成這目標,OpenAI會立即停止競爭,並跟對方合作。OpenAI在激烈的科企競爭中恍如清流,深獲投資者及傳媒歡迎。

初心是透明公開

OpenAI初心是要透明公開,但很快便退縮,理由是部分技術「太危險」,恐落入「壞人」手中。2018年發布的OpenAI憲章已沒有透明公開這承諾,憲章承諾「避免人工智能或AGI的使用損害人類或不適當地集中權力」,但又強調「預計需要動用大量資源來實現我們的使命」。這兩者兼容嗎?要朝AGI發展,必須要用大量資源,但OpenAI的非牟利性質成阻力,於是奧特曼2019年成立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子公司,以便接受微軟10億美元投資,微軟迄今對OpenAI的投資已超過100億美元。如此一來,OpenAI跟其他科企的分別可謂已沒有多少了。OpenAI仍維持非牟利的董事局負責,員工亦對企業的核心價值着迷,公司評估員工表現的其中一項指標,是內化憲章的程度。

不少報道已指出,正是OpenAI的奇特架構令該公司的管理不明確,埋下今次權鬥伏線,董事局的紛爭亦不是始於今天。路透社報道所說的「重大突破」以及「危及人類」,近年常常見於AI宣傳,這些說法大抵在於吸引資金。在今天ChatGPT已發展到第四代,回望2019年一宗科技新聞可能有助了解今天。當時OpenAI公布發明了GPT-2,可以按一個掣便生成文章,但同時聲稱該模型太危險,會產生假資訊,因此不公開。這說法引起部分員工質疑,認為GPT-2根本談不上有何危險,OpenAI最後分階段發布,當時已有人質疑只是宣傳手法而已。

作為每天都跟ChatGPT聊天的用家,我一直對AI對人類構成「存在威脅」(existential threat)的說法不以為然,理由已在今年5月〈你害怕AI,其實怕什麼?〉一文說過了。這不意味我們不需關心AI的發展,因為AI的確引起很多實際問題,諸如放大偏見、歧視、加劇虛假資訊、侵犯版權、侵犯勞工權益、加劇科技企業集權等,還有佔用大量能源。一直致力戳破AI神話的華盛頓大學教授Emily Bender更認為,有關AI對人類存在威脅的討論是科企轉移視線的手法,令公眾討論虛假問題,無視AI當下對社會的禍害,藉此逃避監管。我不完全認同這看法,但的確,我們鮮聽到科企回應AI當前的禍害,反而常聽到的卻是AI未來禍害,或AI如何快將超越人類智商等。

回到OpenAI的權鬥,從OpenAI的權鬥究竟可以得出什麼結論?人工智能快要暴走這樣吸眼球的故事,還是另一個沒有那麼刺激、但更真實的威脅:當AI正滲透生活各層面,社會勢起巨變時,我們對這技術一無所知,發展只緊握在一小撮人之手。OpenAI董事局之亂說穿了,只顯示了一間影響力巨大的企業治理混亂。如果真的有「存在威脅」,威脅的來源是那些以科技包裝、加速集中財力的資本家。

文˙林康琪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