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鑽入小巷、商廈賞壁畫 印度藝術團結多元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03日

【明報專訊】文化理論學者Edward Said在45年前說,西方世界把東方他者化,眼帶異域偏見地理解東方事物。Said沒有提到的是,東方地區的人民也會有以刻板印象看鄰國文化的可能。在香港,不少人接觸過歐美和中華藝術,但對充滿陌生神祇和宗教符號的印度藝術,我們可能找不到主動跨越文化代溝的機會。對此,在銅鑼灣街頭和商場舉行的Kathaa藝術節,用和平、平等、團結和友愛,4個普世價值切入,向港人介紹印度的國寶級藝術;要避免以刻板印象看南亞,這或許是個好開始。

【喀什米爾紙糊手工藝】

放下起源爭議 祈盼和平

「Kathaa,其實就是印度文中故事的意思。我們想把印度的故事帶到香港,在牆壁上跟香港人分享。」印度藝術推廣平台MeMeraki創辦人Yosha Gupta說。這次藝術節由MeMeraki、印度駐港總領事館、塗鴉藝術推廣組織HKwalls及希慎合辦,邀請Kashmir Paper Mache(喀什米爾紙糊手工藝)、Mata Ni Pachedi(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Pichwai(皮奇外畫)和Mandana(曼達拉)藝術家,在利園3期、波斯富街85號,以及希慎廣場把傳統印度藝術轉化為壁畫,展期最少半年。

喀什米爾紙糊手工藝藝術家Riyaz Ahmad Khan,在利園3期3樓手繪的壁畫Wings of Peace,是最複雜的一幅,要先在剪好的紙上畫好圖案,再貼到牆壁上。人們進出辦公大樓電梯時,會看到一隻被葉子包圍的巨型白鴿。這種工藝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波斯,當時由伊斯蘭教蘇菲派聖人Mir Sayyid Ali Hamadani帶到喀什米爾一帶。在15、16世紀,它受到蒙兀兒帝國皇帝的青睞,被用來製作皇家用品,而在今天的印度,它已經被用到日常物件上,比如盒子、珠寶和碟等。

Yosha解釋,人們對喀什米爾紙糊手工藝究竟屬於波斯藝術,還是印度藝術,有不同詮釋。但對於在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一年後出生的Riyaz來說,比起藝術起源,這些藝術品更帶有對和平的盼望。喀什米爾的地緣政治複雜,曾經歷印巴戰爭、獨立運動,近來還有中印邊界爭議。Yosha說:「喀什米爾紙糊手工藝體現了多文化的融合,雖然技術是從波斯而來,但你在上面可以看到苦楝樹的葉子,是喀什米爾常見的植物,顏色也是在印度就地取材的。」此外,紙糊的材料混合了黏土和舊紙張,符合現在追求環境永續的趨勢。

作品被當紀念品 藝術家難被看見

Riyaz曾經獲得印度政府、世界手工藝理事會(World Crafts Council)獎項和荷蘭克勞斯王子基金(Prince Claus Fund)評判嘉許,是頗有成就的藝術家。可是,他跟多數印度藝術家一樣居住在鄉村地區,平日難以接觸到大城市觀光的遊客,也不常使用社交媒體作宣傳,在藝術市場中缺乏知名度。

Yosha說,很多像Riyaz般有藝術才華的印度藝術家,只能透過中間商,把手工藝賣到旅遊區街頭,作紀念品販售。除了利潤低,藝術家的名字也不會被提及,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透過Kathaa藝術節和MeMeraki平時的推廣,Yosha想讓這些藝術家被人看見,也讓瀕臨失傳的手藝傳承下去。

【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

古老創作結合環保、平權觀念

走到波斯富街85號,則有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藝術家Sanjay Chittara的壁畫創作Divine Balance;他同樣曾獲印度政府頒發「國家獎」(National Award)。印度文中,Mata Ni Pachedi的意思是「在母親女神的身後」。Yosha續說明,名為Vagheris的遊牧族群,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屬於「穢不可觸」的階層,相傳在700年前,他們被拒絕進入由高種姓祭司營運的廟宇。不過,Vagheris人沒有因此放棄信仰,反而想辦法把神「帶回家」,便誕生繪製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的傳統。

相較印度其他地區比較重視男性的文化,Vagheris文化比較尊重女性,所敬拜的是64個女神。Sanjay在銅鑼灣街頭的壁畫,正中央是飛在海上空、繫着水草的海洋女神Vahanvati Mata;她正與鳥、魚對話,回應萬物的祈求。

透過MeMeraki主設計師Vishakha Agrahari幫忙翻譯,記者向Sanjay請教作品意念。他說,原本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的主要用途只是敬拜女神,含義、表達形式比較單一;到了現代,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Sanjay關注環保和性別,他認為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代表的,是對平等的追求,除了宗教,還應該涵蓋更多領域。

「身為第7代的馬塔.尼.帕切迪傳統布料畫畫師,我有責任告訴更多人,人類不是至高無上的。在女神面前,人類、魚、雀鳥和植物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他還繪製過一幅歌頌女性的作品Ahmedabad City,回應近年印度的性別議題。疫情期間,印度女性勞動人口比例下跌,不少女性因為經濟下行,只能回歸家庭。Ahmedabad City寓意未來女性能有更多生涯選擇,除了做家庭主婦,還能參與到社會和經濟中,真正自主;畫中,有的女性在飛機上,有的在汽車中,另一些則在城市中勞動,做自己喜愛的工作。

馬塔.尼.帕切迪布料畫採用天然顏料,如黃色用薑黃粉、黑色用煤灰,藍色則是槐藍,比現代的顏料更持久,不需要放在畫框內保存。Yosha提醒,除了印度藝術家外,也要關注在創作過程中製作顏料和繪畫輪廓的其他家庭成員,印度藝術通常都是「teamwork(團隊協作)」。

【曼達拉、皮奇外畫】

印度「福字」貼 天神化身藍荷花

訪問途中,有香港人、內地遊客也停下來細看或打卡,亦有一個居港的印度裔女士走過來,欣喜在街頭遇上家鄉的藝術。Sanjay的壁畫兩旁,是獲獎曼達拉藝術家Vidya Devi Soni的作品Geometric Unity。雖然曼達拉名字與曼陀羅相似,但Yosha指後者只是重複性的圖案,曼達拉的變化更多,代表對萬物的幸運來臨,就像農曆新年華人在家外貼上福字一樣。

印度人最初會在地上畫曼達拉,畫家多數是女性。以粘米粉和天然色粉畫成的幾何圖案象徵幸運,每逢喜慶日子,如慶生、婚禮、歡迎朋友到訪和贊頌神,就可以在印度民居看到曼達拉。

年屆7旬的Vidya今次和兒子Dinesh Soni一同來港。Dinesh是皮奇外畫師,他的壁畫Blooms of Love在希慎廣場9樓,以紅色荷花裝飾下方,中間的藍色荷花是代表庇護和友愛的黑天神(Krishna)。Pichwai的意思是「在後吊着的畫」,這種藝術品常被掛在黑天神廟宇神像的身後。畫師會在絲綢布料上繪畫黑天神的年幼化身Shrinathji,所用顏料包括24k金。

一般製作一副皮奇外畫需時5至6個月,在印度教普什蒂派(Pushti Marg)的24個節日更換,但Yosha說其實每天、每幾個小時,畫作都會有些改動,更換衣服或飾品,以保持廟宇和神像的活力。Vishakha補充,在她的社群中,黑天神主要保佑人們,在暴雨免受山石傾倒侵襲。

今年已是Kathaa藝術節的第4屆,至今在香港展出過12種印度藝術。Yosha表示,印度有超過300種藝術類別,就算每年挑選不同的藝術種類,也可以再多辦約70年。看到即使生活艱苦,仍堅持做藝術的創作者,她想實在地為他們找到市場,帶來收入。「我不想把整件事浪漫化,只是說要傳承藝術,要記住古老的文化。當年輕人看不到繼承手藝有利可圖,愈來愈多人放棄,那這些藝術就會死去。」

藝術節在11月22到28日期間另設藝術品買賣攤位,只是,即使在每周人流超過10萬人次的希慎廣場,Sanjay在訪問前也僅僅賣出Ahmedabad City這幅布畫,要讓香港觀衆欣賞,甚至願意購買印度藝術,MeMeraki還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Sanjay仍感恩這次香港遊,雖然他看不懂在他壁畫旁的香港抽象塗鴉,但港人守規矩過馬路,以及城市林立的高樓讓他驚喜,他正計劃回家後畫出來。在我們擴闊自己觀看方式時,來港的藝術家也在香港得到靈感。若香港出現在印度畫作中,會是什麼模樣?

Kathaa藝術節(壁畫部分)

日期:即日至2024年5月28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10:00(希慎廣場);24小時(波斯富街85號);上午10:00至晚上11:00(利園3期)

地點: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希慎廣場9樓、波斯富街85號(利舞臺廣場勿地臣街入口旁)、銅鑼灣新寧道1號利園3期3樓

網址:bit.ly/kathaa2023

文˙ 梁景鴻

{ 圖 } 馮凱鍵、梁景鴻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