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莫內的毛孔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08日

【明報專訊】早前在《藝術的毛孔》一文中提及過日本人使用望遠鏡之無上限,特別是見過阿伯很chill地用來看展覽後,今次我也專程用在東京巨蛋看偶像的望遠鏡,窺看藝術的毛孔。我於星期六兩點到達上野之森美術館,不出所料大排長龍,加上限制入場人數,排了半小時才買到4點入場的門票。

是次《莫內‧連作的情景展》,是為了慶祝第一屆印象派展(1st Impressionist Exhibition, 1874)迎來150周年紀念,展出莫內不同時期近60幅作品,務求觀眾看到「100%的莫內」。展覽分為數個章節呈現,第一章「印象派前的莫內」,是他自19歲起至30歲前旅居各地的作品:巴黎的畫室、為逃避兵役而移居的英國與荷蘭等。這一章也能看到當年在沙龍落選、莫內的早期作品《午餐》。它也是芸芸作品中較為人熟悉的,所以圍了兩層人。我拿出望遠鏡,桌上的麵包雞蛋畫得那麼美,那碟帶骨的肉和烤薯看起來那麼可口;妻子卡米爾略帶疲倦地看着兒子,溫婉平和的色調和筆觸記錄了莫內一家的日常。這時候很想打電話給香港的姨媽姑姐叔父輩,你們所說「咁朦都唔知畫乜!」的畫家,可是能畫出比照片還漂亮的畫呢。

30歲後的莫內依舊不停搬家,作品漸有印象主義的影子,其間的畫作組成了展覽第二章,展示了多幅以塞納河為據點描繪的風景畫。從中能感受到莫內被大自然之多變深深吸引,嘗試捕捉豐富的光彩。第三章「集中主題」則展示了莫內對同一主題的多角度表現,如《布維爾的大海》、《布維爾的斷崖》,其細緻筆觸和色調漸漸趨向為人熟知的「好monet」。我站在《布維爾的大海》前用望遠鏡細看那些卷卷的浪,清晰得如用Google Arts & Culture放大觀看,真有點坐頭排看偶像毛孔和汗水的感動。

終章「睡蓮與吉維尼的庭園」,莫內建造了睡蓮池塘,在盛放着多彩藤蔓和芍藥的花園,專注觀察睡蓮與水影折射的光彩,最終繪製出多幅流傳後世的經典度過了他的後半生。睡蓮系列近乎無人不知,整間房大概塞了好幾百人,都忙着拍照和驚嘆人多。身旁的情侶站在第五層人群裏驚訝又甜蜜地笑:什麼都看不到啦。看到我和我的望遠鏡後,小聲地交談:欸,那個人太厲害了吧?

嗯,就是這麼厲害。香港由11月末到下年4月在故宮文化博物館有「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展出作品涵蓋文藝復興、印象派時期,單是莫內和梵高的名字就可以想像會場會被塞爆。如果不想浪費金錢看別人的後腦勺,信我,帶上你的望遠鏡,體會毫無阻隔的優越。這種放大細看藝術家生命的時光,是靈魂碰撞的quality time。

文:Papaya Fung

(東京浪人生活中的三次元宅。著有繪本touch和漫畫《地獄行》)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