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場加映:朴贊郁導演談AI拍戲 可美若天仙 沒意外驚喜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10日

【明報專訊】擅長描繪人性黑暗的鬼才導演朴贊郁,早年執導復仇三部曲《復仇》、《原罪犯》、《親切的金子》,近年則有懸疑愛情悲劇《分手的決心》。其作品不止橫掃海外獎項,更是眾多戲癡公認的經典。適逢M+戲院呈獻回顧展,朴贊郁難得來港受訪,分享對韓國影視發展以及科技衝擊的看法。

朴贊郁在2002至05年推出的復仇三部曲,早已備受海外影迷追捧。韓國電影現在闖出一片天,他覺得就像以前港產片衝出香港,打進國際市場一樣。香港電影眾多佳作之中,朴艱難地選出喜愛之作為《倩女幽魂》及《黑社會I、II》,最喜愛演員則是林青霞。談起韓國電影的成就,朴導演謙虛地歸功於很多製作人及演員的努力,其中奉俊昊執導的《上流寄生族》更奠定韓片地位。與此同時,電影與電視劇的界線愈趨模糊,《魷魚遊戲》編劇兼導演黃東赫正是電影導演出身,該劇是他拍攝劇集的處女作。朴贊郁打趣道,兩位後輩做了開荒牛,自己只是坐享其成。

風格變 故事行先不變

朴導演也有跨足電視圈,為HBO拍攝的改編劇集The Sympathizer正處於後期製作階段。未來會否考慮參與更多海外製作?他表示,作品是否英語並非其考慮,向來是從「好故事」出發,譬如The Sympathizer時代背景為越戰,所以英文及越南文的對白各佔一半。故事行先的理念同樣應用於《分手的決心》,他承認電影與以往作品的風格很不同,沒有暴力與性愛場面,因為他想描繪在成人的愛情裹,角色如何壓抑着自己的慾望。對他來說,創作最重要的是故事,然後是角色,再下一步才是決定呈現前兩者的風格。

不過就算風格改變,他對故事主題的喜好不變。「人的存在」是很多藝術家探討的主題,朴贊郁電影向來描述人性黑暗,他認為相比描寫人類的快樂與幸福,更有趣的是人類如何經歷痛苦,以及埋藏不為人知的慾望。

近年英雄電影佔全球市場頗大比例,大導演亦坦承有票房壓力。他自問作品規模尚算中型,不能說是低成本,所以上映時也會思考如何接近觀眾品味,就算未能大賣,至少也能讓投資者取得回報。他最大心願是電影能流芳百世,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後,會否仍有人記得朴贊郁的電影呢?至少《原罪犯》上映二十載,至今電影發燒友仍譽為當代經典。

沒有審查─難以想像的祝福

2000年代初朴贊郁在影壇漸露頭角,正值韓國電影復興時期。在那之前,韓國曾經在軍事獨裁下長期實施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不符合政府標準的電影,可能被禁止上映。朴贊郁提到,近期上映由金知雲執導、宋康昊主演的《韓戲逼人》正是以此為背景,重演當年電影人如何面對審查。他們為免觸犯紅線,須在電影中迂迴地運用比喻、象徵手法。雖則可行,但朴認為那會使人非常疲倦。後來隨民主化運動展開,韓國無數年輕人流下的鮮血換來一個民主社會,電影審查制度隨後廢除。朴贊郁現在創作時已經沒有審查制度,形容這是一份難以想像的祝福。

早於2011年,朴贊郁與其藝術家弟弟朴贊慶開創先河,以一部iPhone 4拍成短片作品《波瀾萬丈》,榮獲第61屆柏林影展最佳短片金熊獎。時至今日,用手機拍戲已不算稀奇,朴相隔11年在神怪武俠片《一場春夢》(2022)用上iPhone 13 Pro。被問到手機電影的未來,朴贊郁指出iPhone 4只有一個簡單的主相機鏡頭,所以當時拍攝還需接駁DSLR(數位單眼)鏡頭,iPhone 13 Pro則進化至三鏡頭,效果更好。如果當今年輕人因為缺錢和專業團隊,揚言不拍電影,他說是不合理的。

戲裏戲外,電影創作與科技發展密不可分,近年熱話莫過於人工智能AI。朴贊郁認為,AI或許能協助製作類型電影,不過仍需要人類作整合及把關,而且AI作品缺乏原創性,不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儘管可以創造出美若天仙的AI演員,但它也不可能像湯唯或朴海日(《分手的決心》男女主角)般演戲。朴贊郁以湯唯為例,她會在導演指示以外加入個人想法,帶來意料之外的表現。那些驚喜時刻會讓朴覺得有些感動,是AI演員不可能做到的。

文˙朱令筠

圖˙李紹昌、 M+提供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