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組表演者整齊劃一地紮馬、握拳,再出拳,舞蹈員和習武者將舞蹈和武術融為一體,正為集武術、表演藝術、藝術科技於一身的原創表演《虛/實》密鑼緊鼓地排練。項目總監趙式慶自小習武,致力推廣中國傳統武術,2021年他展開「嶺南武術之數碼藝術及教育試驗計劃」,招募具武術基礎的表演者和習武者接受訓練,旨在創造嶄新而有效的嶺南武術訓練系統,並探索武術與表演結合。終期表演《虛/實》就是兩年計劃的總結,成果將於本月底驗收。
「嶺南武術之數碼藝術及教育試驗計劃」綜合幾方面作新嘗試。當中的「嶺南武術精英培訓計劃」整合了3項嶺南武術拳種,包括林家洪拳、鴻勝蔡李佛和福建永春白鶴拳,與武術界代表和表演藝術家協作,發展及綜合成一個培訓系統,以更有效地灌輸傳統武術教育,拉近傳統武術與現代人的距離。趙式慶解釋挑選該3項武術拳種的原因,「蔡李佛拳,可以說它主要是長拳;福建永春百鶴拳是短打;洪拳是結合了長短之優的拳種,所以我認為這個組合代表了整個嶺南武術裏面的核心技術內容」,計劃藉3項拳種彰顯嶺南武術文化。
學員多為舞者 兩年掌握3拳種
計劃亦糅合科技,透過科技對人體動態的研究,研究3項拳種長拳、短打和中距離的發勁模式,然後看看它們內在之間的關係,從而整合成更好的理論和技術框架。趙式慶表示,計劃最終盼望保留武術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實踐方式必須與時並進,以當代的形式和手段呈現,因此項目是融會武術、表演藝術、藝術科技的綜合嘗試。
兩年培訓計劃以武術作為movement training tool(動作訓練工具),提供多一種肢體語言給參與的學員。最終完成培訓計劃和參與終期表演的有12人,9人為專業舞蹈員,其餘3人則是習武代表。習武代表分別是習南拳的香港競技武術運動員關寧慧、習洪拳的李偉傑和習白鶴拳的鄒文翰,他們的背景不盡相同,本身有不同的武術底子,在計劃中接觸別家武術,對他們來說是新體驗,也是困難。李偉傑說:「每個門派的動作或結構,使出的力度都會不同,所以變相要再習慣其他門派,例如剛猛的洪拳要習慣白鶴拳的柔、肢體上哪個位置用力……要重新感受其他拳種的動作。」趙式慶亦稱對於長時間學習某個拳種的習武者來說,難度反而更大。他亦發現舞蹈員在兩年之內已經將3個拳種練出韻味,掌握得到核心技術。很多時候專業舞者在舞台上追求的是美感,而武術則講求質感、精神,趙式慶說舞者經過武術培訓,吸收中國武術精神後,在舞場上的狀態也有所不同。
編舞拆組招式 呈現武術精髓
《虛/實》的編舞、音樂、劇情、視覺科技等全屬原創,邀請到作曲家梅廣釗及Eugene Birman、編舞家楊雲濤、新媒體藝術家陳朗丰等一同參與創作,屆時還有大提琴、尺八演奏家和敲擊樂手與參與計劃的學員一同演出。表演分成3幕:第一幕武術成分較多,先以形體動作介紹南方武術理論和基本技巧,由具體的招式演化出各種變化,最後再化成隨心所欲的形態;第二幕以名劇《紅舞鞋》為創作靈感,透過短劇去講一個習武者學習武術時內心和身體的掙扎;壓軸第三幕的舞蹈表演交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編舞。第一幕編舞者何皓斐分享,在編舞時的思考是將武術招式拆解和組合,以及將其特點放大或縮小,以呈現武術的精髓。他說:「武術是很講求剛與柔、靜與動、鬆與緊、陰與陽,兩種元素的對立,所以我從這幾種方向出發去想作品要怎樣呈現,讓觀眾看到這兩種元素的分別。」觀眾到時候也能見到對立的元素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出現,同時有剛有柔、有虛有實,化成自我對話。
《虛/實》
日期及時間:12月30日(周六)晚上7:30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1樓多媒體劇場(九龍塘達康路18號)
門票:免費,須預先登記,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登記網址:bitly.ws/35Q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