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保育馬蹄蟹 「鱟計」有人也無人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鱟(粵音「后」)又名馬蹄蟹,在香港出沒的中國鱟,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而另一品種圓尾鱟則被列為「數據缺乏」。鱟活在地球超過4億年,比恐龍更遠古,其形態數億年來沒有大變,故有「活化石」之稱,並曾遍佈香港沿岸,但自1980年代於多區消失,現今年幼馬蹄蟹仍在元朗后海灣和大嶼山水口等泥灘出沒。

「鱟計」有計

自2014年,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開展了馬蹄蟹普查計劃,旨在調查年幼馬蹄蟹的分佈、數量以及相關趨勢變化,以更了解這香港原居民的生活狀况。馬蹄蟹自幼會先在潮間帶的泥灘和沙灘生活,約10年後長大出海繁殖,但年幼馬蹄蟹隱居沙泥中,數據收集不易?其實馬蹄蟹有尾劍,潮退時灘上爬行,沙泥面會記下獨特三軌鱟蹤,有迹可尋。今夏,我與保育基金同事、義工、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系陳本美教授和其科研團隊等,相約走到后海灣泥灘,一行數十人,帶來無人機,抓住退潮時機,作與別不同的馬蹄蟹普查和研討,希望跨界別伙伴同行集思獻計,為「鱟計」提速提效。

「鱟計」有人

當天退潮時,炎夏烈日正當空!保育基金同事和義工分組,要在浩大無蔭的泥灘上追趕潮退時間做普查。我參與其中,汗流浹背,忍不住在潮間帶上問保育基金普查女隊長夏嘉儀「辛苦嗎?」,但樂見一班有心人貢獻「鱟計」。是次活動以馬蹄蟹專家Kevin Laurie在白泥的住所為基地,隔天更適逢他70歲生日!Kevin退休後選擇留港,因鍾情馬蹄蟹研究,遷居泥灘邊,常與鱟為伴。是次普查研討,Kevin熱心地分享了后海灣馬蹄蟹及泥灘的近况和數據,包括他的在地最新發現,並解答了陳本美教授及其科研團隊關於「無人系統技術助鱟計」的創意提問。

無人「鱟計」

陳教授自幼居海邊,對海有情,那天踏足泥灘,雀躍非常,領導其科研團隊參與有別於平常的年幼馬蹄蟹普查,因為這是首次將無人系統科研技術應用於相關普查。相較傳統普查,科技輔助的馬蹄蟹種群普查可大大提升統計效率和準確度,同時大減地理環境限制,可擴大調查範圍。雖然在外地如美國、新加坡等,已有應用無人系統作檢測,但在沒有GPS信號和地圖的情况下,能實現無人系統自主檢測的團隊寥寥無幾,而陳教授的香港團隊成為其中一支能達到這一目標的先行者。此次將技術活用於馬蹄蟹保育工作,可謂香港生態保育工作的重要突破,他亦有感而發:「沒想到我們研究的無人系統技術竟可用到保育上!」

在香港,對於馬蹄蟹保育工作來說,結合無人機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開啟了新篇章。我樂見保育基金聯同海洋公園將開展人工繁殖計劃,以復育馬蹄蟹在野外的數量為目標。向前看,北部都會區和可持續大嶼的藍圖兩者都覆蓋馬蹄蟹在香港的最重要棲息地,我希望能好好地保育馬蹄蟹和相關海岸生境,實現「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

■黃錦星

金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大使。在任環境局局長時,制訂香港氣候行動和環保藍圖。現投入環境教育、鄉村振興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黃錦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