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亞洲小泥人對視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不!不能只說一件作品!」

記者問M+館長華安雅(Suhanya Raffel)認為館內至今最重要的藏品是什麼,身為母親的她形容這條問題就像問「誰是你最喜歡的孩子?」。M+上月過了兩歲生日,未計檔案藏品,藏品已逾8000件,她的思緒在芸芸藏品左穿右插,說出重要藏品當中3件——呂壽琨「禪畫」系列、倉俁史朗《清友壽司吧》,以及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亞洲土地》(Asian Field),分別代表M+不同面向。

其中《亞洲土地》在M+開幕期間,已經備受觀眾關注,約20萬個小泥人堆滿整個展覽空間。每個小泥人形態各異,小泥人只以空洞代表雙眼,仍然滿載生命力。華安雅形容葛姆雷這件作品「雄心勃勃」(ambitious),數量驚人的小泥人絕非由葛姆雷獨力完成,他邀請廣州象山村約300名居民一同用5天時間製作,「因為跟社群合作,它(《亞洲土地》)才能存在」。

《亞洲土地》在2003年製成,葛姆雷只要求居民製作的泥人約手掌大小、可以站立和有一雙眼睛,其餘任由發揮,方得出小泥人形態各異的有趣景象。《亞洲土地》每次展出都用上逾2000平方米空間,小泥人顏色與肉色相近,密密麻麻的小泥人目光一致凝視觀眾,觀眾猶如被「眾人」所視,不得不思考自身位置。

「眾人」亦見證香港繼國際金融中心後,正努力躋身亞洲藝都之列,然而藝術生態沒可能靠誰獨力建成,M+身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又佔據着什麼位置?

■藝術家簡介

英國當代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出生於1950年,其雕塑、裝置作品着力探討人和空間的關係、生命和存在等議題。《土地》系列自1989年開始,分別在多個大洲製成,《亞洲土地》為其中之一。2015年末,其公共藝術裝置《視界香港》中多個人形雕塑在香港街頭和天台展出,天台上的人形雕塑被市民誤會有人意圖輕生,成為城中一時熱話。

文:明報藝文部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