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變快了的時間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編按:回應12月15日江逸天的〈國人最喜愛的詩〉)

O:

最近跟一個識於微時的朋友K談起時間。記得多年前入行做廣告,我們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每晚都在公司通宵達旦。那時候年輕的我們還有精力趕在日出前喝一杯,等待黎明到來才回家休息,覺得time is on our side。我們有很多事情想做,甚至從香港跑到台灣去看景、取靈感,只是為了實現理想中的美學。一眨眼,10年過去,我們三十幾了,大家偶爾還會合作、互相扶持,但早已朝着不同的軌迹發展去。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追求還有對時間的看法。不知道是否開始長大了,對時間的感覺敏感起來,發現它變快了好多。

一開始,我們講笑說,可能AI要控制人類,所以不動聲色地把電子時間改快了。但想深一層,時間隨着年紀增長變快這個說法已是老生常談。第一次是二十出頭,當時的老闆說,人愈大感覺什麼都快來快去。那時的我只是一笑置之,現在竟然做起研究來希望能夠「行慢啲」。剛剛看到科學家提到,地球自轉速度近年加快,數年前已有人建議將世界減少一秒;同時也有神經科學家提出,我們年幼的時間過得比較慢,是因為每件事對我們都是全新,大腦在處理新體驗時會更耗費能量記錄更多記憶,我們才更深切感受時間的長。當我們年紀愈大,經歷更多、習以為常的日子過得更多時,便很難刻印新記憶,時間再長也難以察覺。

寫到這裏,我突然有點感慨,究竟時間變快這個感覺,是物理反應或是對變得僵化的恐懼?雖然這幾年陸續做了很多新嘗試,尤其是今年7月和你共同創作的The Dreaming,感覺終於對了方向,但我還是會恐懼不夠快和敏銳而被後浪淘汰。然而我也清楚,既然生於這個時間變得愈來愈快的時代,除了學習與恐懼共存,便只能夠練習隨遇而安。不用想太多,專注做好想做的事情,其他就由它吧。

「Thinking calls for more thinking, in mazes of abstractions, oblivious of whatever is apprehended as an instant, while belonging to time's eternity. But isn't reality as Eugénie Paultre said, the tissue of time: "la réalité est la matière du temps. "

In perception, redemption.」

這是我其中一位最愛的詩人、畫家Etel Adnan的作品,收錄在Surge這本詩集裏。她寫關於回憶、時間和死亡的洪流,把那些舊風景和人物與「自身」這個回憶封存在一起。從她對生死和回憶的解讀,我看到了我們的循環。像那些一直在經歷卻沒有答案的命題,往往都是活着的意義。

我想,時間應該算是我的命題吧。可能永遠都不會找到它變快的證據或原因,但也許,擁抱有限的時間,活着才會顯得格外燦爛。

V

文:蔡宛蓉

(V,以藝伴活,以字生香。香言創辦人)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