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整頓劣食當道的歪風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友人探訪,表示找到的餐廳在網站上評分很高,但食物質素卻堪虞。歸根究柢,除了因受某些旅遊雜誌或網站過度吹捧,更因為這些餐廳為了在烹調過程中節省時間、人力和材料成本,均紛紛向食物工場取貨。法國公營電台France info記者做了臥底調查,在這些餐廳工作時發現,主菜食材在烹調前大多都是已製成品,工作人員只需取出一部分放入盤中加熱,然後襯上不同伴碟食材作擺盤便大功告成。既然不是現點現做,那就當然沒鮮味可言。據媒體RTL稱,法國大概有175,000家餐廳,當中只有約7000家(即4%)餐廳的食物是完全自家製。法國乃公認的美食之都、米芝蓮指南的發源地,這些餐廳用上如此劣質的加工食品,還敢收人家20到30歐元一餐?

回想數年前初到巴黎,也嘗過可怕劣食:巴黎旅遊勝地聖米歇爾區(Saint Michel)一帶的餐廳總有會說英文的人向遊客招徠;當時走進一間於知名旅遊網站TripAdvisor獲四星評分(五星為滿分)的餐館,點了一道傳統菜 bœuf bourguignon(勃艮第紅酒燉牛肉),但肉塊一放進口中,不止沒有燉小牛肉的口感,更嘗到罐頭式硬而粗糙的肉塊感,且整體溫度不甚均勻;至於旁邊的白飯,則是那種只需將透氣包裝放進熱水蒸滾幾分鐘,便即可食用的廉價超市品牌貨色;另加上感覺廉價的頭盤和甜品,最終結賬盛惠22歐元!

如今奧運將至,政府決定整頓風氣,加強規管,所有不是fait maison(自家製)的食品均要列明。中小企業、商業、手工藝和旅遊部長Olivia Grégoire於10月22日向財經周刊La Tribune Dimanche表示,希望明年或最遲在2025年開始,所有餐廳提供任何非自製或非現場烹調的菜餚,都必須明確讓顧客得知。然而,法國早在2014年已推出「自家製」標籤,只是因為大家一直不太善用,政府才在今年重申政策並有意改革。「自家製」標籤設計概念是在平底鑊圖案上加屋簷圖案(圖)。據法新社報道,任何傳統餐廳、快餐店、連鎖店,甚至由社企經營的餐廳,只要符合規管準則,皆可貼上標籤。

然而,業界對標籤定義素有爭論:因為在傳統法國菜概念上,只要使用到雪藏原材料就已不算自家製,但由於符合標準的餐廳只有上述提及的7000間,實行上太嚴苛,最終政府在2014年立法時,決定「自家製」標籤容許使用一切冷藏原材料,並豁免經處理好的冰鮮薯條、醃製品、麵包等食品。而就2025年修訂法案中,政府除了重整豁免配料名單,更欲強制所有餐廳必須在餐牌上列明哪些菜式是「自家製」。就此,法國餐飲及酒店業協會(Umih)主席Thierry Marx表示,除了那7000家餐廳是全自家製菜式,其餘餐廳只有一半會以絕大部分自家製食材烹調,而剩下的一半則向市場價格屈服,當中八成菜式是經現場加工的半製成食品,甚至不少是採購已製成食材;因此,協會也樂見標籤能將不太尊重法國餐飲文化的餐廳區分出來。雖然部長Grégoire和協會主席Marx均希望標籤能為本地人和遊客重建良好的美食環境,但France info仍質疑標籤的成效:「如果買一些現成的食物,加上其他未經烹調的食材及醬汁等,不是也可以標示為『自家製』嗎?」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

(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