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場加映:反轉創作流程 開啓港音樂劇先河——《大狀王》的成功之道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叫好叫座,終極加開冬至場次同樣爆滿。在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一套音樂劇可以長做長有,演足十幾二十年,香港有日會否做到?《大狀王》由西九文化區委約,主創團隊獲給予充足時間創作、實驗、修改,開創本地音樂劇的先河。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兩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一同受訪,剖析《大狀王》成功之道,以及對音樂劇發展的啟示。

給予時間 允許錯誤和修改

「當你諗整個藝術創作過程裏,很多時候大家會諗唔夠錢、場地、人才呢三樣嘢,但是其實無咗時間,藝術家係要時間。」2016年,距離戲曲中心開幕還有三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時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向三位主創招手,希望戲曲中心以一套高質素、具備中國文化元素的音樂劇揭幕。

一般來說,在香港委約音樂劇是先有演出檔期,再往回計算創作時限,為配合賣票宣傳故不容修改。《大狀王》的創作流程反其道而行,茹國烈給予主創半年時間創作劇本及音樂的初稿,「出咗劇本我們先想下一步,畀足夠時間,半年唔夠咪畀夠一年,雕琢咗劇本先mark劇院的期」。西九團隊聽畢初稿後,再按照劇本特色和複雜性,邀請香港話劇團合作。

此劇更史無前例安排公開售票的預演,又向文化界朋友廣發英雄帖,邀請大家觀賞「試驗品」。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現任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譚兆民當時尚未加入西九,憶述他出席的那場恰巧遇上技術故障,「等咗一個鐘頭,開始見到啲人離開,所以我睇咗上半場就走咗」。

「容許錯,容許空間來改,我覺得這也是打破香港音樂劇創作的模式。」茹國烈指出試演過後,主創與觀眾在演講廳對談一整晚,聆聽意見。譚兆民後來得知,接獲的觀眾反饋高達2000多個,「這件事就是觀眾和藝術家的一個交流,他們的聲音主創聽到了,返去真的改了」。若然對比2019年試演與今年《大狀王》的版本,服裝、佈景、歌曲均有重大調整,例如試演是以時裝演出。

本地觀眾對試演較為陌生,但在外國並非新鮮事,百老匯音樂劇會安排記者觀賞預演後撰文作宣傳。若然獲得好的評價,口碑便能像雪球愈滾愈大。茹國烈期望《大狀王》的創作模式,包括延長初稿的創作時間、安排預演和調整空間等,可以成為香港製作音樂劇的方法之一,「證明到事實上戲是磨出來的」。

為何要長演

藝術也是一盤生意,愈多觀眾入場愈有機會回本,更何况是大型音樂劇製作。譚兆民透露不計早前投資,《大狀王》要演出21場左右才剛好收支平衡。「香港要做long run(長演)點解咁重要呢?就是我們至少可以容易一啲回本,如果做三四場一定虧蝕。」

香港市場小,單靠本地觀眾會否難以支撐長演?這情况並非香港獨有,譚兆民向音樂劇聖地取經,百老匯有三十多個場地,而紐約人口八百多萬,「紅到像Hamilton(音樂劇《漢密爾頓 》)那樣,其實兩年內本地觀眾都睇完」。為何著名劇目還可以長做二三十年?答案是外地遊客。

譚兆民目測《大狀王》觀眾不乏內地朋友,有北京粉絲三度來港為求「三刷」,席中也有不諳中文的外國人。有內地音樂劇中介對他說,《大狀王》若北上巡演,切記保留以廣東話演出的特色。劇中歌詞與對白均為廣東話口話,譚兆民認同一旦改變語言,將剝削原有韻味。「我們的特色就是白話、廣東話,如果做得成功的話,其實這是很強的一個攝石(磁石),可以攝(吸引)到內地觀眾、外國觀眾前來朝聖。」

如何做到長演

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劇院由商業機構營運,只要劇目能夠暢銷,租場廿年也不成問題。相比之下,譚兆民指出香港的西九文化區始是公營藝術機構,「我們很難說年頭到年尾都做音樂劇,這也不是服務整個香港、整個城市最好的一個方法」。因此,香港的音樂劇發展不能單靠西九,百花齊放才有未來。譚兆民坦言現時香港音樂劇演員人數少,不過培育人才之前亦要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唔可以得一個場地、每年一個劇,無可能。無人會入行,亦都不會有觀眾可以誕生」。除了今次《大狀王》上演的戲曲中心,西九文化區的「演藝綜合劇場」預計2025年落成,西九以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商業場地,可供音樂劇演出。

環觀全球讓音樂劇365日長演的場地不多,茹國烈認為長演的概念應該因地制宜,譬如同一套劇可以每年重演兩三個月。譚兆民舉例悉尼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也是每年劃分特定時間上演音樂劇。香港人對此概念並不陌生,茹提起每年聖誕總會有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演出,「我覺得這已是某一種模式,慢慢變成一個品牌,慢慢知道去到那個節(日) 就會睇到呢樣嘢」。茹國烈指出,香港不用強求將百老匯模式照辦煮碗,各個公私營場地可以建立某些劇目演出的「可預期性」,有助吸引海外遊客。譚兆民說屆時旅遊發展局也可幫忙宣傳,「將來希望外國遊客或者內地遊客來到香港, 任何時間都有一套音樂劇看到的」。

已有優質劇本 待足夠場地

茹國烈指出,西九委約製作《大狀王》時,亦要求劇目可作巡迴演出。譚兆民則透露已接獲數十個內地表演場地的邀請,可見《大狀王》的巡演潛力,不過考慮檔期最快要2025年才可落實。與此同時,他期待《大狀王》走得更遠,在非華語地區如歐美演出。

《大狀王》從構思到首演歷時達八年之久,投入大量資源,精雕細琢終成器。譚兆民承認製作新劇需要很多投資,但香港本身已經有龐大音樂劇寶藏,從上世紀70年代改編自「白蛇傳」的音樂劇《白孃孃》,到千禧年後的《四川好人》、《一屋寶貝》,「因為市場小,很多時候做完一次,就放在一旁很耐都無再拿出來做」。他認為這些優質劇本一直在等候足夠的場地、投資者和演員,最重要是大家有心做起音樂劇市場。

文˙朱令筠

編輯•張智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