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政府宣布重建彩虹邨,同時還有約10個公共屋邨正在進行或計劃重建。隨着近年人工智能(AI)普及和迅速發展,今個學期我跟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Christian J. Lange,以及建築系碩士建築設計課程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利用AI,為香港的舊公共房屋注入新生命。
政府上周(21日)宣布,初步估計彩虹邨重建後約有9200伙,較目前多1800個,多約24%。我們參考了法國建築師事務所Lacaton&Vassal的作品,他們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典型住房區賦予了第二次生命。以他們在波爾多的Grand Parc建築設計為例,他們在原有建築外立面增加了逾3米空間,為住戶提供更多實用空間。
建築學生妙用AI 研增三成空間
我們的設計工作室(Master of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是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首個將AI應用於建築設計的工作室。在這次設計課程中,我們選擇位於九龍的彩虹邨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將AI應用於住房升級過程,包括使用AI圖像生成技術(如Midjourney)和文字生成技術(如ChatGPT)。學生需要對彩虹邨作初步研究,然後提出設計策略、與AI溝通的過程和方法,利用圖像生成技術為改造彩虹邨、增加額外30%可用空間提供方案。
彩虹邨11幢樓宇屬於長形大廈,單位設於兩側對外位置,中間設有長而窄的走廊,高座第7層或以上每層設有遊樂空間供居民日常聚集活動。每一戶的廚房及廁所均並排於露台旁。
學生先在屋邨裏找尋靈感,以改善現有居住環境作出發點,包括增加屋內及走廊的空間感、採光及通風,增加居民活動空間及居民之間互動的可能。
現時的圖像生成AI,容許用戶輸入文字或上載圖片,作為生成圖像的起點。學生透過在彩虹邨拍攝的照片,加上對其想像作為生成圖像的元素,AI再將學生腦海裏的想像以圖像顯示出來。
「溝通出錯」反成驚喜
有時候,AI未能完全呈現學生想像的東西,畢竟AI的資料庫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AI亦有不同解釋。譬如,有學生希望AI可於切面圖生成貫通各層的路線(circulation),AI卻錯誤詮釋circulation為血液運送系統(blood circulation),但同時激發了學生思考行人路線參考人體血液系統的可能。
我們有時純粹將AI視為實驗場,幫助我們於短短數分鐘內不斷嘗試,讓我們發掘當中的可能,很多時卻發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學生熊哲劍以鐵閘中間的布為靈感,探索布料如何劃分公共與私密空間,AI卻同時幫助他生成將布匹應用到大廈外牆的視覺效果。透過不斷嘗試,就能夠將想像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
生成老街坊嚮往之景
我們其中一個學生潘加悅對AI有另一種看法與應用方法,她認為,AI技術可以作為鼓勵參與式設計的工具。傳統上,建築師往往需要滿足用戶或客戶的需求,但溝通和表達可能並不完全準確。在她的項目中,她以住在彩虹邨20多年的老年居民為設計對象,多次實地考察,蒐集他們的故事和回憶,並借助AI技術將其轉化為圖像。
潘加悅發現,當她詢問老人如何改善生活空間時,他們總是回答「不知道」,因為他們已習慣現有生活環境。於是,她決定利用AI技術為他們創造一個想像中的未來。她利用AI生成50多幅圖像,並打印出來,帶回彩虹邨讓老人選擇最嚮往的圖像,他們從中選出了3幅最能代表期望的圖像,並提供了原因。
作為建築系學生,潘加悅希望將這些圖像中的理念付諸實現,為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間。在她的項目中,她將2D的AI生成圖像轉化為3D空間,運用建築師的智慧和批判思考,呈現出她承諾提供的空間。
不久之前,大家還在爭論是否該使用AI,擔心它可能對我們有害等問題。但現在,至少從我見到的情况來看,AI幫助我們預視及構思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亦樂於見到AI在建築設計中的潛力,為改造香港舊公屋注入了新的創意和可能,將為未來的城市設計帶來更多創新和進步。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
2023年度秋季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2024年1月5日
時間:上午9:00至下午6:00(周一至五)
地點:香港大學鈕魯詩樓3樓建築系Public Forum Exhibition
文:童昭安
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講師 - 近年關注科技如何影響建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