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周記:2023年那些逝去的……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31日

【明報專訊】臨近歲晚,不少傳媒都會做年度回顧,其中一個環節自不免是今年逝去的人。死亡是意料中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以百歲之齡辭世,沒有半點驚奇;但有些死亡卻令人錯愕惋惜,例如剛去世的韓國影星李善均。不過,2023年逝去的除了這些可以登上頭條的人物外,還有很多。

《經濟學人》的訃聞(obituary )一直為人稱道,如果說《經人》的封面着眼於宏觀大局,差不多最後一頁訃聞卻是近距離觀看眾生,只是1000字篇幅便呈現出逝者的世界,擴闊讀者眼界絕不下於封面故事的大格局。過去一年登上《經人》訃聞的當然少不得人所共知的名人,如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美國首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Sandra Day O'Connor、文學巨匠米蘭昆德拉、愛爾蘭歌手Sinéad O'Connor 、《老友記》影星Matthew Perry等。不過,《經人》訃聞特別之處,是書寫對象往往不少是名不經傳者,甚至動物、植物、城市,還有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鼻毛。

《經人》訃聞主編Ann Wroe 2017年曾談過訃聞的藝術,坦言不喜歡寫名人,因為太多資訊,自己很難另闢蹊徑、說出自己想說的,當然名人訃聞避無可避。她會翻閱《紐約時報》等報章的訃聞,物色特別的人物,了解他們的事。她會一周前物色人物題材,開完編務會議後便作資料蒐集,翻看他們的訪問或表演等,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我不想寫其他人怎樣看當事人,我想知道他們怎樣看世界」。

寫惡人的善 立體呈現人物

Ann Wroe的取材及文筆備受推崇,但也曾惹爭議。蓋達領袖拉登的訃聞提到他愛帶孩子到海灘又愛吃蜂蜜乳酪,遭美國讀者投訴。Ann Wroe對批評很不屑,認為訃聞要做的是全面呈現一個人物,而非鋪陳其評價。人類沒有完全善或惡,寫惡人人性一面可以做到對比,突顯他們的邪惡更加可怕,令人好奇兩者如何共存。

生老病死雖是自然,但死於非命的在2023年又何其多。不妨重溫《經人》過去一年的訃文,看看2023年的眾生。該刊10月哀悼的英格蘭北部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一棵300年老梧桐樹,該棵樹木本來屹立在世界遺產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旁,自山脊的一個低窪處孤傲挺拔而起,兩側的牆和懸崖彷彿是為它而設的畫框。Ann Wroe在文中仔細描寫該棵老樹如何茁壯成長,風景如何壯觀,當地人也以老樹為傲,在那兒聚會野餐、求婚甚至結婚。豈料9月28日凌晨,老樹不明不白被砍掉了,傷透人心。

悼戰火下的危城

無法挽回的不止老樹,還有戰火下的城市。今年2月,訃聞哀悼當時成為俄烏戰事焦點的巴赫穆特(Bakhmut) 。巴赫穆特位於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當地三分之二居民視自己為烏克蘭人,但大都以俄羅斯語為第一語言,平時說話混集俄語與烏語,不少人不是在俄羅斯有親戚便是跟俄羅斯有生意往來。當地人本來也不介意街道的俄語名字和列寧像,但當世界日趨壁壘分明之際,這種流動身分自然不容於世。2014年,該城鎮部分地方曾被烏東親俄武裝佔領,但不久被烏克蘭軍隊趕走,並展開「去俄化」,拉倒列寧像,街道也改了名字。俄羅斯在2022年8月開始進攻,烏克蘭軍則奮力頑抗,這個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城鎮被各方賦予意義,但還是「碎肉機」這名字盡顯戰爭之荒謬,雙方傷亡慘重。本來有7萬人居住的巴赫穆特亦差不多全被毁,恍如鬼域。該城鎮今年5月陷落,烏軍目前仍在該鎮附近伺機反攻。

烏克蘭之戰膠着,世界2023年又迎來更多戰場。今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殺死至少1200名以色列人,展開以巴新一輪血戰序幕,加沙已有2萬多人喪生。《經人》的訃聞自然少不了這些犧牲者。10月7日被哈馬斯殺死的包括不少矢志推動和平的以色列人,當中包括74歲的Vivian Silver。她居於以色列南部的基布茲(Be'eri),距加沙只有4.5公里,她一直身體力行落實以巴和平共存,僱用巴人又協助巴人到以色列接受治療。2014年,Vivian跟志同道合者成立Women Wage Peace ,希望靠以巴婦女力量推動和平,該組織今年10月4日才舉行了一次大規模遊行。訃聞提到在2000年第二次巴人起義後,本來在基布茲工作的巴人不獲批准前來,跟該名巴人友好的兒子問她為什麼,她答:「因為以色列人跟巴人正有一場大衝突。」「爭什麼?」「土地。」因為希伯來語「土地」跟「泥土」不分,兒子聽罷盛來一桶泥土,着她交給巴人朋友。在天真無邪者眼中,和平其實很容易。

只是世人大多數早已失去這天真,現實中的和平卻是如此遙遠。以軍攻打加沙以來,已有逾2萬巴人死亡,不少記者殉職。根據保護記者協會統計,截至12月23日,自10月7日開始的衝突中已有69名記者死亡,當中包括62名巴人,4名以色列人及3名黎巴嫩人。《經人》曾為其中一位記者Rushdi Sarraj(另有拼寫作Roshdi Sarraj)撰寫訃文,他在10月22日以軍空襲中喪生。Rushdi在2012年跟朋友成立Ain Media,拍攝加沙以讓世人看見。雖然朋友說他很勇敢,但他事實上怕得要死,拿着鏡頭追逐新聞時往往難以揮去一個念頭:自己的家會否也被炸毁?他的家人會被炸死嗎?但因為對加沙土地的深情,他從沒有想過離開,寧願死在加沙也不想死在陌生的土地上。

頌讚令世界變好的人

訃文令人感到絕望?Ann Wroe說過,早逝者固然令人傷感,但寫訃文大部分時間都是愉快的,因為那其實是對生命頌讚。或者可以看看2023年《經人》訃文有哪些有趣的人和事。英格蘭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地區保育人士Eric Freeman,復興當地古老傳統之餘還保育當地稀有品種牲畜,為的是要保護他心愛的土地。印度社會改革家Bindeshwar Pathak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他童年時出於好奇觸摸洗廁所的達利特人激起家人劇烈反應,啟發他以改善印度廁所為使命。他相信,只要人人家中有冲水廁所,不僅可以令印度更健康,也可以令社會更平等:因為不再需要達利特人洗廁所,他們也可以從事其他工作,重拾尊嚴。

多得世人守望相助,一些人也因而活得快樂。6月辭世的Donald Triplett是首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幼年的Donald說着奇怪的語言,不能跟外界溝通,父母覺得他怪異,四處求醫,最終成為自閉症的「1號個案」(Case 1)。Donald在家鄉得到鄰里的保護,在當地長大、學駕車、工作,他喜歡為朋友安數字,也喜歡打哥爾夫球。曾有記者前往其家鄉希望採訪他,當地人首先立下馬威,警告勿傷害Donald,否則不客氣。在這樣的呵護下,Donald活到89歲,晚年生活優哉游哉。在他的喪禮上,出席者都以Donald給的數字自稱。

讀完這些故事,或者你會發現,在一片愁雲慘霧的新聞報道掩蓋下,世界還有很多有趣的人在努力,努力活出理想。他們或者沒有成功,但畢竟在這世上留下了印記。

文˙林康琪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