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港足達人}吳家祺、一毫子 賀殺入亞洲盃決賽周 兩鐵粉出書為港足打氣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31日

【明報專訊】事隔逾半世紀,香港足球代表隊再次踢入亞洲盃決賽周,1月中將於卡塔爾亮相。趁亞洲盃前夕,兩個港足球迷——廣告創作人一毫子與體育記者吳家祺自資出版《We Have a Dream 我們的港隊》一書,訪問從上世紀70年代至近代15位香港足球員,從眾人記憶拼湊出港足故事。他倆並不是盲粉,更絕非勝利球迷,夢想未成真之際,仍要專心致志撐港足。

構思訪問名單憶經典

吳家祺早有寫書念頭,去年港隊歷史性取得亞洲盃決賽周席位,驅使他付諸實行。他本身是記者,工作正是以文字和照片記錄港足大小事,不過出書的效果有些不同,「始終我覺得書可以比報紙、電視、互聯網的報道保留得更久」。他找來一毫子合作,一同篩選有意訪問的球員清單,邀請他們回憶經典賽事,包括1977年世界盃外圍賽新加坡之役、1985年世界盃外圍賽五一九之役等。

出書不止是緬懷舊日美好,一毫子和吳家祺還希望為現役球員打打氣。從球員的訪問,吳家祺深深感受到港足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球隊缺少金主致解散,抑或疫情3年無波踢,環境怎變遷依然踢出好成績。港隊早前啟程往阿聯酋備戰亞洲盃決賽周,吳送行時也向個別球員送上新書作鼓勵,「無論十幾歲、廿幾歲也好,選擇得入行做職業足球員,有心踢的話,希望踢到一個頂尖的水平,在香港隊做啲成績畀人睇」。

吳家祺負責撰寫球員故事,書中其他設計元素則見一毫子的心思。開首數頁為本地漫畫家Man僧親筆插畫,數算港隊傳奇賽事之餘,以香港球迷的世界盃夢作結。每個受訪球員則獲贈八字真言,概括足球生涯與獨門絕技,單獨登場的版面更酷似漫畫內頁。球員也很滿意設計,一毫子自豪地說:「陳肇鈞那天新書發布會同我講:『如果大埔(球隊)拿了今年其中一個(獎)盃仔,可否幫我們設計張海報?』」一毫子打趣回道:「你攞冠軍先啦,你攞就做喇!」球迷用心應援,球員也感受得到,「他們都很開心,亦是我們做到的事」。

網上搜羅球衣「文物」

書中受訪球員擺出型格姿勢,拿着各個年代的港隊球衣拍照。這些球衣為一毫子的收藏品,訪問時帶了兩件向記者展示,標籤明確寫着「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疫情期間他困在家中,隨手在Google搜尋舊球衣,無意中發現一個印尼網民持有一件很特別的港隊球衣。他以約700多港元買下來,不出數天,那印尼人又傳來幾件球衣的照片。「我大開眼界,這些全是很舊的香港波衫嚟喎。係文物嚟,700幾800元一件,買啦仲唔買,陣間無咗。」這些球衣如何散落東南亞已無從稽考,只知道印尼網友後來不時走訪舊衣店,向一毫子傳來一張又一張照片。

「我啱啱又買咗衫。」訪問途中, 一毫子埋首撳電話,原來又一件「文物」成功到手。這次並非足球球衣,據他猜測,那是1970年代保齡球運動員車菊紅穿過的港隊外套。記者不禁好奇:咁都認得?「慶幸我記憶都好,我有時會上網看香港舊球衣的相片,有些認得就會買。」貌似陌生的球衣他則會盡力辨認,不過大原則是有殺錯無放過。「譬如這件精工(70至80年代港足著名球隊),我也不確定是真是假。」相中球衣雖有PUMA標誌,但缺少了標籤。縱有疑問,他最終還是買了下來,「唔啱咪自己著咗佢囉,精工幾好睇呀,(穿在身上)實有人問」。

一毫子至今買了約100件80至90年代的球衣,新書要訪問港足球員,他刻意製造驚喜,盡可能帶同該球員穿過的港隊球衣款式,「40年前著這件衫比賽,有血有肉。他們是很緊密的關係,件衫同個球員」。有人嘗試穿上身,有人驚訝球衣如何落入一毫子手中,由此聊起昔日往事。「他們畢竟是球員見過世面,不會在你面前喊,但會feel到他們的感動 。」一毫子遺憾當下沒有拍下久別重逢的片段,書中仍可翻閱球員與戰衣的合照。

原來不少球員本身沒有保留球衣,其中一人受訪時透露,已把球衣捐贈予文化博物館。科學館擬重置於文化博物館現址,後者現有藏品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令一毫子很擔憂,「我聽到文化博物館會無咗,第一時間(想):『唔係喎,啲波衫點先?』」他認為理應設立博物館,以這些球壇文物講述港隊歷史,不過相信短期內難以成事。官方未做到,唯有民間補位。去年11月,他受邀借出香港運動球衣,在啟德AIRSIDE《約好運動熱身賽》展覽中展出,「那是對香港足球的尊重,所以我都盡量搵十數件經典的香港波衫(展出)」。

回味陳志康成名作

拆解球迷何以成為球迷,一毫子十五六歲時看畢體育雜誌《奪標》其中一期,參與1995/96季度足總盃決賽門票抽獎,恰巧抽中。小伙子初體驗於大球場睇波,正是南華陳志康連中三元的成名作。「他那場波踢得好好睇,我就中咗毒,(之後開始)睇香港足球。」 廿幾年前的帽子戲法仍然歷歷在目,一毫子這次為新書訪問陳志康,不忘提起那場賽事,「他也很難忘,但感覺到他有少少尷尬,『原來你睇第一場波就是我入三球,我仲要18歲』」。

一毫子先是有機會免費入場,然後一場精彩絕倫的賽事拉他入坑。他說時至今日網上平台偶有門票抽獎,只是即使中獎,「睇完場波之後就撠住(卡住)啦」。點解?「都唔好睇。」

本地足球賽事入場率低非一日之寒,一毫子由十幾歲睇到四十幾歲,發覺愈睇愈少人,「我小時候看有萬多人,現在千幾人。咁嗰幾千人去咗邊呢?唔見咗?咁要檢討吓香港足球有沒有東西吸引人?」他歸因一來以前娛樂活動較少選擇,二來昔日球員的體力和技術確實較佳,比賽也就更精彩。「球迷放工是想輕鬆,但不是如此,(賽事)是去悶親人喎。那麼人們就不會觀看。」

膽粗粗自發創作打氣歌

有質素的球技較量才能吸引球迷入場,奈何要提升球員實力長路漫漫,背後牽涉球會、培訓等結構問題,書中也有記錄退役名宿對港足發展的想法。從球迷的角度,要撼動制度似乎太難,不如轉念思考如何撐港足。

一毫子認為撐港隊不止靠球員,球迷都可以發揮所長,譬如他是廣告人,便替港隊創作打氣歌、替足總設計海報,吳家祺則動筆記錄球員故事。一毫子曾為傑志會歌We Are Kitchee!填詞,繼而撰寫港隊官方打氣歌Come On Hong Kong!,兩次都是由他自發。2013年他在旺角大球場觀看亞洲盃外圍賽,比賽至87分鐘,港隊才攻入1球領先越南,4000多名觀眾旋即歡呼尖叫。「我心想,咦,好似可以寫首歌,原來寫首歌有4000多人wee wee 嘩嘩,好似work work哋。我就膽粗粗電郵足總。」最終一毫子得到足總首肯,與作曲拍檔用了9個月時間創作Come On Hong Kong!,其後為球迷傳唱。「寫吓歌出吓書,做一些周邊的事,我未必可以好直接幫他(港隊),但周邊的事令到人們會關注。」

一毫子作為廣告人,怎樣看香港足球多年來的宣傳工作?「我覺得現在仲係一個小學的水平。」廣告人最叻諗計仔,他說宣傳最重要是概念,甚至不一定要大灑金錢,舉例日本漢堡王曾在裝修中的新店張貼網民留言,大方互動既低成本又噱頭十足。針對港足賽事冷清,他提議要不降低門票價格,要不考慮送上贈品如球衣,又或仿效澳門某賭場,入場送一兩粒點心和燉湯。「其實(觀眾)不應該在球場逗留90分鐘咁少,外國那些是逗留半天,譬如4個小時,睇波在中間,之前可能食吓拉麵,完咗場去等球員簽名。」這種模式讓人聯想起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一毫子認為七欖擅長結合商業元素,港足比賽亦可參考。

發泄過後 球迷繼續撐!

新書取名《We Have a Dream 我們的港隊》,當中的夢想是什麼?一毫子道:「我們都有同一個夢想,夢想就是世界盃決賽周。」吳家祺作為體育記者,自然清楚港隊實力,「講得難聽啲,過多50年、100年,香港都是入不到世界盃決賽周」。有生之年或許無法夢想成真,但港隊將於1月登場的亞洲盃決賽周乃可行目標,先爭取恒常入圍,再慢慢往上爬。吳家祺說:「我們踏實一啲去想,因為足球是沒有捷徑的。」

球迷心心念念球隊勝出,然而技不如人的失望怎樣排解?有球迷在網上或現場發泄情緒,一毫子表示理解,直言香港人壓力大,在球場吶喊也是一種減壓。「香港很有趣,一個球員不小心把球踢出界,球場內同一時間可能3000人、5000人叫出同一個字、同一個語句。」球迷的默契是齊心表現,事實上球員也習慣了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文化。一毫子指出,適當的情緒宣泄可以接受,只要過後不忘加倍支持,多多入場。

港足不時為球迷帶來驚喜,最近一次是在杭州亞運踢入4強。不過,每次關注似是曇花一現,所以一毫子和吳家祺把握時間在亞洲盃前夕出書、分享。一毫子深明勝利球迷仍有不少,「未開波前大家可能憧憬有機會贏,但如果頭一場兩場輸3比0、4比0,其實不會再有人關注,咁就不好啦」。真正的球迷恪盡本分,不論輸贏,也全心全意撐港隊。看書惡補港足歷史過後,記得1月14日起留意亞洲盃賽事,祝福港隊有好表現。

文˙ 朱令筠

{ 圖 } 楊柏賢、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