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提供體檢 培訓街坊工作者 社區客廳變健康前哨站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31日

【明報專訊】試想像父母跟孩子擠在約100呎的劏房單位,走動一下轉個身都難,遑論是做運動?劏房戶活動空間不足,常吃能長時間存放的罐頭食品,容易出現健康問題。有大學研究團隊跟社區客廳合作,創造劏房戶可做健康檢查的延伸空間,並培訓社區健康工作者,及早識別慢性病患。如此一來,社區客廳能配合「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進行嗎?只要建設一個社區客廳便能改善劏房戶生活質素?

欠空間運動、存放鮮食 住所大小影響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教學)黃麗儀和研究助理教授陳盈的團隊(下稱團隊)早前在全港多區,包括北角、柴灣、紅磡、土瓜灣、深水埗、觀塘、葵芳和荃灣篩查了648名年齡介乎0至99歲不適切居所住戶的健康狀况,他們主要是中年父母和在學子女。篩查發現不少人有嚴重健康問題,當中13%成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其中八成半人患慢性病而不自知;一半人另有癡肥的情况,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

一般人或認為住劏房的兒童會飲食失衡而營養不足,但黃麗儀留意到除了有兩成接受篩查的小朋友體重過輕,同時亦有14%人過度肥胖。他們翻查文獻發現,住所的空間大小會影響住戶的健康,譬如活動空間不足以做運動,又或者是沒有儲藏新鮮食物的空間,「例如一些凍肉、蔬菜和水果沒位擺,但每次買一丁點又不划算」,變相選購不健康的罐頭食品。

根據衛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推算,45歲至84歲的人口中約有17%為糖尿病或高血壓隱形患者。為鼓勵巿民及早預防及管理慢性疾病,醫務衛生局上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所有4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在沒有已知的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情况下,可前往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登記成為會員,參加「醫健通」,報名參與計劃,受政府資助可自行挑選家庭醫生進行篩查,另支付 120元「共付額」,若診斷出有血糖偏高、糖尿病或高血壓後,可獲診治和處方藥物長期跟進,政府建議的診症「共付額」為$150。陳盈笑言:「就咁畀$200街坊去GP(general practitioner,家庭醫生)做身體檢查,(基層)街坊應該唔肯。」

街坊建議更貼地

做健康檢查有補貼都唔肯?陳盈解釋,從最普遍接孩子上學放學,到買餸煮飯等,基層街坊平日要打理不少生活事項,而且生活拮据,「好多時候都係諗點樣平啲買到聽日嗰餐」,無暇顧及身體健康,若沒跟他們建立關係就叫他們做檢查,「佢哋(街坊)第一反應都會抗拒,呢個位就要打人情牌」。

陳盈過往曾聯同營養師和護士等組成的義工團隊落區探訪劏房戶,發現他們跟街坊說「吃多點菜,(煮飯)落少啲油」,還不及「土生土長」的當區街坊提供建議來得貼地。劏房戶很多時可能連煮食的爐頭也沒有,只能落街買雙餸飯吃,若不是該區居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便無法提供實際意見,「例如(買雙餸飯)叫哪款會更健康」,於是她希望利用社區客廳的空間幫街坊做健康檢查,以及訓練他們成為「社區健康工作者」(Lay Health Worker)。

受訓做社區健康工作者 劏房戶:助人自助

非醫護專業人士的社區健康工作者經培訓後可負責預防疾病和推廣健康的工作,任職社區和相關基層護理機構,進一步配合康健中心服務。團隊整理世界慢性病防治聯盟的研究後發現,不少日常護理工作可交給社區健康工作者,例如監測血壓、高血壓診斷、提供輔導、跟進病情和將個案分類及轉介至專業服務等;另有研究指出,加拿大、哥倫比亞和馬來西亞等地推行The H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and Evaluation 4 study計劃,讓社區健康工作者為年逾50歲的高血壓人士提供血壓管理服務,其中加拿大有接受服務的參加者經一年跟進後,血壓下壓和未來10年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均明顯改善。

社區健康工作者高杰欣跟8歲女兒居住於約100呎的劏房單位。她說劏房地方淺窄,間隔不好,煮飯的氣味會傳去隔籬住戶,影響他人,她寧願外出吃飯,沒太注意飲食。她有肥胖問題,自覺有改善的必要便參與社區健康工作者的培訓,「知道多點健康知識,幫到自己和家人,也能更清楚患慢性病的標準」,算是學多一門技能之餘,透過幫街坊做身體檢查,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區。那種「自己也能做到,不用別人幫」的成功感,對平日困在侷促空間的劏房戶街坊來說算是一分心靈滿足。

社區健康工作者沒專業資格,街坊做健康檢查時肯乖乖聽話嗎?陳盈不太擔心:「俗氣點說,如果他覺得你有料(能幹)的話,他會聽你講。」尤其對象是一個跟他有相似經歷的人,譬如說,「一個媽媽跟另一個媽媽對話,比起一個沒生育過的專業人士來說更有效」。她希望在社區客廳訓練出來的社區健康工作者提供的健康服務,「能讓街坊有鄰里互相支持的感覺」。

設血壓計、健身單車 吸引街坊使用

不少劏房戶是一家大小同住,假如能到社區客廳做健康檢查的同時,又能讓孩子留下來做功課和溫習,高杰欣說這樣的安排再合適不過,「劏房隔音差,孩子不能專心學習,去圖書館做功課又經常沒位置,我現在也是到處為女兒尋找功課輔導班」。而且有一個活動空間讓街坊閒話家常也開心得多。

為何陳盈想到在社區客廳幫街坊做身體檢查?社區客廳,顧名思義是街坊、不適切居所住戶,得閒去坐吓,打吓牙骱,煮吓飯,交換資訊的一個喘息空間,容易聚集區內居民。若不從社區客廳入手,陳盈說她難從其他地方找出需要健康支援的人。

若街坊能在常去的社區客廳接觸健康資訊,陳盈形容是「好完美的介入點,因為他(家長)每天帶着孩子過來活動,必然看到血壓計、體重磅和健身單車」,這些量度健康指標的儀器或能提醒街坊做運動和身體檢查。她舉例說,在長者地區中心放置血壓計,老人家養成「經過望到(血壓計)會擺對手上去(量度)」的習慣。

服務限制:未能惠及所有基層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的首個社區客廳已於深水埗福華街188號1樓啟用,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部分設施如洗衣及乾衣機須付費使用。事實上「社區客廳」的概念並不新鮮,本地不少機構都有提供這類活動空間,並免費提供服務。

黃麗儀和陳盈負責的賽馬會「醫家•營聚」健康社區客廳計劃借用荃灣賽馬會「仁濟薈」社區客廳舉辦「健康檢查日」,免費幫荃灣區劏房戶或社會房屋住戶做約兩小時的健康檢查,如發現他們有健康問題,會提供9個月註冊營養師或護士個案跟進服務、個案轉介和醫療資助;另培訓參與的街坊成為受薪的社區健康工作者為他人提供健康服務。

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經理(青少年及幼兒服務)葉子健說仁濟醫院在區內設有地區康健中心,從社區客廳「仁濟薈」於今年9月營運的第一天已有採用「醫社模式」的打算,讓街坊在社區客廳做健康檢查,如發現身體有問題可轉介至地區康健中心跟進。此外「仁濟薈」設社區廚房和健體空間予街坊使用,還有兒童功課輔導服務。

劏房戶樂意使用社區客廳嗎?對收入不穩定的劏房戶來說,經濟誘因是一大要素。年屆78歲的荃灣劏房戶伍海林每年都會定期檢查身體,他展示一堆在不同社區中心做健康檢查的測量紀錄。兩星期前才測過血壓的他,一聽說「仁濟薈」能免費做健康檢查便立即報名,「不用錢,當然參加啦!」他雖年事已高,仍活躍於社區活動,他說劏房裏的鄰舍「閂埋門少見面」,待在沒娛樂空間的家中很是苦悶,「一定要出嚟行吓」,社區客廳能滿足其需要。

社區客廳可為劏房戶提供活動空間,但也僅此而已,它有限制,例如無法觸及所有需要社區資源人士,也不能解決劏房戶對改善住屋環境的迫切需要。葉子健提到荃灣作為全港數一數二多劏房戶的地區,有不少街坊住在不合法的工廈劏房,不敢尋找社區資源,「他們很怕出來接觸社工後會被發現,房子也沒法住下去」。長遠而言,劏房戶想要的還是一個長久穩定的安身之所。

【社區客廳篇】

文˙ 姚超雯

{ 圖 } 賴俊傑、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