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女團進軍市場 拍片仍需替身 虛擬偶像 取代真人路漫漫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05日

【明報專訊】從日本《NHK紅白歌唱大賽》、韓國《MBC歌謠大祭典》等跨年節目,到香港每年一度的流行曲頒獎禮,偶像組合的身影總不缺席。真人偶像叫人着迷,然而近年有虛擬偶像在韓國興起——韓國科技公司Pulse9利用深偽技術(deepfake),組成名為ETERNITY的虛擬偶像女團,成員容貌幾可亂真。長遠下去,虛擬偶像會否取代真人偶像?

2021年ETERNITY發布首個MV I'm Real,至今在YouTube逾130萬觀看次數,最高觀看次數的MV DTDTGMGN則逾650萬。在首個MV的留言區,許多人指ETERNITY成員眼神空洞、表情奇怪、歌聲詭異;後來的MV經過改善,許多留言表示難以分辨虛擬偶像和真人偶像。然而已有真人偶像,為何還需要虛擬偶像?

網民票選人臉 省資源防醜聞

2023年底Pulse9行政總裁朴智恩來到香港,出席亞洲設計連(The Design Alliance Asia)舉辦的「Asian Convergence 2023」。從娛樂產業層面來看,虛擬偶像可以免卻醜聞和網絡欺凌等憂慮,又能以較少資源生產娛樂產業的內容,例如虛擬偶像不需休息。對朴智恩來說,ETERNITY更是一場社會實驗,測試大眾對虛擬人的反應,社會日後或許應用深偽技術到娛樂產業之外。

簡單來說,深偽技術就是交換或合成圖像裏的人臉。ETERNITY出道前,網民從Pulse9製作的101張人臉中選擇,最高票數的11張人臉最終成為ETERNITY 11名成員的臉。朴智恩透露,目前社交媒體上的相片已不需真人協助,全憑人工智能(AI)生產。不過影片仍需真人協助,方式也有兩種:第一種是先拍攝真人演員,然後經深偽技術換臉;另一種是捕捉真人的動作,然後透過3D模組建構虛擬偶像,荷李活電影現時亦常用到。

朴智恩說,每名ETERNITY成員背後有多於10名替身演員,會不斷輪換,以降低只剩一人替身的風險,譬如2023年中拍攝MV時就有替身演員受傷和染上新冠病毒,輪換演員正好派上用場。然而,她指出基於技術所限,未能消除不同替身演員的身體差異,仔細一看,虛擬偶像有時會相較健碩,但真人偶像同樣會經歷身體變化,或可視之正常。

強調虛構 幕後花絮揭真相

與其沉浸在虛擬偶像是真實的假象,朴智恩反而強調要讓人知道虛擬偶像是虛構。因為大眾仍不熟悉虛擬人,ETERNITY有時會製作MV的幕後花絮,讓大眾認識虛擬偶像如何誕生。例如Paradise MV的幕後花絮,介紹了幕後主唱主音的Yujin Yang和幕後主唱饒舌的Snikki Song,甚至露出她們真面目。朴智恩認為,這是她們職業生涯的一部分,需要被人知道,並尊重她們的付出。

ETERNITY從2021年「出道」至今,已建立粉絲群。朴智恩表示,粉絲以年輕階層為主,主要是10多歲的青少年,也有20至30多歲的成年人,粉絲都認知虛擬偶像是虛構。在一次新聞節目的直播環節,發生過泄露ETERNITY成員的替身演員真面目,然而節目製作人認為這是直播節目的趣事,因為觀眾都認知虛擬偶像背後有替身演員,亦難免有時出現技術問題。

故此,朴智恩說虛擬偶像只是娛樂產業的新種類,目標並非取代真人偶像。與此同時,相比真人偶像,虛擬偶像背後的故事可以塑造得更豐富。在韓國真人男團EXO,每個成員都設定有着虛構的超能力;韓國女團aespa則以元宇宙為主題,由4名真人偶像和4名對應的虛擬角色組成;虛擬偶像本身就是虛構,故事內容可更天馬行空,讓粉絲沉浸其中。

保障AI版權 助產業發展

討論到深偽技術,不能忽略其法律保障和道德規範。ETERNITY從深偽技術製造出來的臉孔具商業價值,所以受韓國版權法律保護。除此之外,人工智能(AI)仍在不斷發展,屬於新興的未來產業,朴智恩指韓國尚未有針對AI的法律保護,所以韓國行業間已組織Korean AI Association(韓國人工智能協會),讓社會大眾和政府意識到需要保障AI版權,以助產業發展。

目前韓國草擬的人工智能法案以發展產業和提高人工智能的可信度為主,尚未立法規管使用AI的倫理道德。朴智恩指出,Pulse9主要遵從歐盟在2019年發布的AI道德指引,其中最重要一點是需要指出哪些人或物是由AI虛擬出來。她解釋,遵從指引目的是避免對兒童和弱勢社群造成傷害,例如將ETERNITY設定為外星人,必須指出為虛構,否則兒童或以為外星人真實存在。

深偽技術作為其中一種AI該如何應用,近日也引起爭議。2023年底,日本娛樂公司推出首名AI成人影片女優木花愛(木花あい),背後招募擔心身分曝光的應徵者,透過深偽技術換臉,隱藏身分,換句話說仍需要真人演出。朴智恩認為每個國家的道德規範不同,所以不予置評。對她來說,只要在韓國道德規範之下,作為一家企業,業務必須探索所有應用深偽技術的可能,盡可能爭取利潤。

數碼文化學者Lev Manovich亦有出席Asian Convergence 2023,他認為AI是「神話」(myth),目前被稱為AI的軟件並未在社會普及,大眾才覺得驚奇。他認為,假以時日,當被稱為AI的軟件普及,社會就會覺得正常。

科技需要時間習得也是常態。資料庫在人類社會存在已久,Lev認為人類目前被不同種類的目錄(catalogue)包圍,例如YouTube是數以十億計的影片目錄,Instagram則是數以兆計的相片目錄,如何搜尋就是如何使用的關鍵。然而搜尋往往用上語言,單憑語言文字未必能精準搜尋目標圖片。即使資料庫存在已久,目前數碼文化最大問題,是將不同種類的媒介約化成語言文字,反映搜尋系統仍然力有不逮。正如朴智恩所言,社會需要時間認識虛擬人科技,這樣就不會對虛擬偶像感到驚奇。

文:嚴嘉栢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