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台灣取經 減廢習慣之養成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07日

【明報專訊】新年伊始辭舊迎新,香港減廢路也將迎來新一章,4月起實施垃圾收費,人人都要為自己的垃圾付上代價。新政策相信需時適應,了解前人經驗或許幫得上忙。台灣雙北推行垃圾徵費多年,記者找來3位在台港人和一位台灣人,從他們的生活體驗取取經。

對比4人經驗,不同住所處理垃圾的模式深深影響減廢效果。對垃圾徵費最無感覺的是黃潔玲(Kit),由於垃圾費包含在管理費之中,她毋須購買指定垃圾袋,亦不清楚到底要為垃圾付多少錢。「我只是將垃圾放在大廈指定的位置就可以,至於垃圾分類也是極之求其。」Kit回想起以前會到綠在區區回收,覺得回收物獲仔細分類及認真處理,給予她信心;相反在台北居住時,其大廈的回收桶不會細分塑膠種類。此外,當地傳媒曾經追蹤去向,揭發回收物並不一定獲妥善處理。「住在台灣之後,我處理垃圾的態度基本上是疏懶了。我覺得不需要花時間去做,無意思的。」

Kit對回收效用存疑,加上欠經濟誘因,即使她繼續按回收桶的指示分類垃圾,但不曾因徵費政策而減廢。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她認為要麼有罰,要麼有獎,譬如在北歐的超市交還膠樽鋁罐可取回按金,香港於綠在區區回收儲分也可換取日用品。

台灣人Allen居住的社區同樣毋須自行買指定袋,家裏仍然重視回收,會以紙張、塑膠、廚餘和一般垃圾作分類,再棄置於社區內24小時開放的垃圾收集處。該處並無專人監察,記者好奇會否有人不做回收?Allen說相信清潔公司有訂立超額條款,因為社區曾張貼這樣的告示:「呼籲各住戶,拜託譬如廚餘等回收物不要丟到垃圾裏面,這樣的話社區就需要再多收費」。收費的潛在可能提醒住戶,要更注重分類回收。

Allen曾在香港讀大學,被問到兩地回收習慣的差異,他先是說起自己接受的回收教育。他憶述從小學到高中設有固定打掃時間,值日生要把垃圾丟到校內的中央收集點。「垃圾分類非常嚴格,會有輪值的學生或老師在那邊盯,就是大家一定不能丟錯回收。」回收分類極仔細,同樣是紙,紙盒和紙碗形狀不一也要分開回收。

從甚為重視回收的高中環境,跳到香港的大學,Allen初時明顯感覺到落差,譬如宿舍每層設有一個很大的垃圾桶,但回收桶則要乘搭電梯到地庫才能抵達。身邊的同學大多隨手把垃圾丟在垃圾桶,他後來也沒有特別分類回收。Allen覺得回收風氣頗重要,「以前我在高中的時候,風氣是非常的(旺)盛。就算有機會不用遵守(規定),但還是會覺得不遵守,好像心裏良心過意不去那種感覺」。他現時在台灣工作,公司的回收桶同樣位置較遠,身邊同事疏於回收,他也並不會像在家裏那麼注重分類。

棄置心得:不求輕只求不佔位

有別於上述二人,來台近兩年半的Jackie要恒常為家居垃圾購買指定袋,推動他多做回收。便利店售賣不同大小的指定袋,獨居的他最初選購5公升袋,後來開始分類回收減廢,現在通常買3公升袋。他向記者分享心得,垃圾不求輕只求不佔位,「飯盒那些杯和紙,除非自己剪開或者把它整平,如果整個盒扔進垃圾桶,其實誇張一點,可能一餐飯飯盒加飲料,你就已經無咗半個袋」。因此他有段時間盡可能堂食,外賣可免則免。

Jackie住新北,指定袋是粉紅色的,違規垃圾會非常明顯,「垃圾桶基本一望過去,全部都是粉紅色的垃圾袋」。至於大型垃圾例如家俬,只要是木製品便可致電專線,安排清潔隊免費前來收集。他搬屋時曾預約服務,接線生會問丟棄的是什麼、其數量和尺寸。「如果我說有一個煲都想丟棄,他就會說那些不是木製的,無得回收。」

台灣歌手林宥嘉《垃圾寶貝》一曲融入垃圾車行駛時的音樂,創作靈感來自香港作曲人李拾壹來台時的新鮮體驗。相信另一個香港人Ivan對垃圾車音樂也是耳熟能詳,他曾在台中住過兩年,由於社區不設收集處,所以要等待垃圾車定時駛過,才可下樓扔垃圾。先到的垃圾車會收集一般垃圾,附設廚餘收集桶;接着另一輛車抵達,接收紙張、玻璃等回收物,居民毋須事先分類。雖然台中並沒有實施垃圾徵費,但Ivan發現人們很自律分類回收,「其實大家都係咁做的時候,他們就會咁做,不會覺得需要額外多咗精神、時間」。

上文提到對徵費「無感」的Kit說,不少人租屋時會詢問需不需要「追垃圾車」,傾向選擇設有垃圾收集處的社區。Ivan搬到台北時,誤以為其社區屬於後者,怎料要繼續做追車一族。不同的是,他現在要購買指定垃圾袋,而且垃圾車與回收車會停留大約5分鐘,「(隨車職員)會望一望,你(放)錯的話會告訴你」。此外,以前在香港或許擔心異味,少有將廚餘留過夜,Ivan來台後發現居民會妥善保存廚餘,例如自設有蓋的廚餘桶,或是將一整袋廚餘放入垃圾車,該膠袋不會視作垃圾,毋須收費。

香港落實垃圾收費後,會否吹起回收風氣?3個在台港人當中,Jackie處理家居垃圾的做法,與香港住宅大廈未來的收費模式最接近。身處異地,他從頭開始學習為垃圾付代價,恍如香港人即將經歷的過程。「(徵費)多多少少都會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他舉例家中增設回收桶會佔據位置,滿了要花時間走一趟回收點,亦試過指定袋耗盡卻忘記買,「但是我覺得純粹要花一些時間去適應,也不是說很難去改變」。

文˙朱令筠

圖•曾憲宗、朱安妮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