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距離垃圾徵費實施日還有77天,「打開垃圾」系列今期請來2個年資超過10年的環保達人,裸賣平台同里舍舍主阿Gel,和環境教育工作者大便妹,分享家居減廢、回收心得。有別一味教化環保的重要,記者邀請2人代入普通市民的角度思考,生活上怎樣做到與環保同行,又不用讓自己有沉重負擔。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終將在今年4月開動。垃圾打包後不再不見為淨零成本,只盼大家想多一步,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經濟誘因加上監察執法,能否推動不太環保的人踏上減廢旅途?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貼士1:按回收點做法 預先分類
阿Gel與大便妹,在生活中沒有產生多少真正需要運送至堆填區的「垃圾」。阿Gel家中的垃圾桶,最多的廢物是用過的紙巾和廚餘;如果日後廚餘回收桶更普及,後者也會減少。對於家人用過的外賣盒、膠樽和麵袋,她在清理乾淨後,會放在陽台的小層架,以及用掛衣夾掛起晾乾。
至於清理乾淨的回收物品,則會放在門口旁的走廊處。阿Gel用了一個高度及膝的打印機紙箱來收集,裏面有5個小膠袋。她會在收集回收物品時,馬上為它們分類,她建議讀者可向附近的回收點(如綠在區區)職員請教,了解它們的回收分類,依次做家居回收,方便自己動身前往回收點時不用多費力氣。「每一間綠在區區的分類,都有點不同,因為它們的下游公司不同。」如她家附近的回收點會把回收物分類成紙、雜膠、膠樽、膠膜、鋁罐和電器。
貼士2:出街順道回收
大便妹的垃圾桶,有紙巾、不能回收的熱感紙收據,再細數便是平日的頭髮和灰塵。她家也不能避免產生塑膠品,通常是商品的包裝、膠袋、透明膠膜和膠盒等。她每兩個月會到訪一次綠在區區,也會利用住處附近的智能回收桶,回收塑膠、紙張和金屬。
她和阿Gel都明白自己不同大多數人,能理解並願意為回收付出大量時間的人,還是少數。大便妹建議,可留意一些在商場或人們放假會到訪的地方,附件有沒有回收點,若有,就可以在放假逛街時順便回收。就像阿Gel偶爾到上環時,會把部分回收物帶上,「當然,我不會裝滿晒成個袋都是回收物,但減少堆積在家,自己會感覺舒適些,更願意持續做這件事」。阿Gel又提醒,如果住處附近真的沒有回收點的話,不用勉強跨區回收,可以留意一些上門回收的服務,如The Loops、SOU SOU等。
貼士3:勤洗勤拆 減少堆積
「回收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舒適。」阿Gel從前會把用過的塑膠回收物品堆積在一起,到回收前再清理,但現在「一有機會就洗」。以有透明膠膜的窗口信封為例,如果堆積幾十封信,每個月底才把幾十塊膠膜拆開,就可能要用上半小時;如果膠樽不勤冲洗,殘餘飲品就會乾掉,回收前要用數倍時間和水來處理。當回收這件事「辛苦咗」,感覺不舒心,就很難進行。阿Gel說,當我們習慣回收,跟刷牙一樣,不覺得是個負擔,而是日常,正是持續的關鍵。
貼士4:整齊就慳位
大便妹的舒心回收心法有點不同,她每兩個月才回收一次。現在她家有一個裝廚餘的膠盒和一小一大兩個袋,分別用來裝紙品,以及其他回收物品,其中九成都是塑膠,其餘有鋁罐、發泡膠、生果網等零碎可回收物。她在回收前才會再進一步分類。不過,她每次需要攜帶的分量都不多,大約只有30公升環保袋大。因為她會把回收物按大小和形狀疊合,充分利用空間。「搭埋一齊就好慳位,比如紙包飲品盒,我們會把它剪開,攤開來其實不過是一張紙。」
貼士5:不追求完美
要確保回收物品能被充分再造,物品要乾淨乾爽,避免滋生昆蟲等小動物。但阿Gel說其實不用追求完美,不用一塵不染、「一滴油都不沾」。「外賣盒你不用洗到滑劣劣,其實一點點油,回收廠是可以處理到,只要物品不惹蟲就可以。」另外,雖然回收時最好把不同性質的物料分開,但她也不會勉強自己,把難以取下的花生油樽蓋剪掉;她說,只要整體做得好,這些小瑕疵無傷大雅,目前塑膠回收廠的技術,能做到把雜質分離。
貼士6:大件資源 拆細逐少回收
根據垃圾徵費的規定,4月1日起,市民除了要用購買指定垃圾袋,還要為大件垃圾貼上11元標籤,才可棄置。阿Gel說,她家最「阻埞」的回收物品,是大型電器的紙箱和發泡膠,非常龐大;若直接當垃圾棄置,屬於須貼上付費標籤的類別。她說,如認為「佔一陣位其實不用死」,而直接把這些物件棄置到堆填區,其實不會消失。她會選擇把大型紙箱和發泡膠𠝹開,分次回收。至於同樣佔用空間的報廢電器,就可以聯絡四電一腦的回收服務商,免費上門回收,或自行送往綠在區區。
貼士7:改變購買模式
二人都肯定垃圾徵費的必要,不過,比起用金錢誘因促使市民減廢,阿Gel覺得政府要用更多工夫,讓人明白為何要環保;單單靠回收,其實不能解決資源問題,因為回收物品不一定可以全數再利用。「日本、台灣就研發了很完善的回收系統,但依賴回收不是長久辦法,其實不用、不製造回收物,就不需要回收。」
她形容自己近年每天出門,都是「有備而戰」,布袋內常備一個可折疊的飯盒,兩套餐具(幫不夠自己環保的朋友預先準備),為潛在的外賣走塑。現在這種購買模式演變為「裸買」,但阿Gel的媽媽則說,這只是跟以往「自己帶個碗落街買粥、買糖水一樣」,過回簡單自主的生活。
貼士8:自備容器 多想一步
開口問店家「可不可以用自己的飯盒」,好像有點難以啓齒?大便妹就說,十多年前這樣做的確有點奇怪,但她粗略估計,現在社會的意識已改變,有九成飲食店家都願意配合,港人不需要很多勇氣,就可以加入裸買行列。當然,裸買時要為店家設想,不要用開口小的膠樽,自備的飯盒大小則要參考一般一次性飯盒,方便職員操作。
貼士9:先徵後買 共用物資
要在源頭減廢,還有一個進路叫「延遲消費」;在想清楚真的需要後,才去購買。不過,阿Gel和大便妹也會選擇「先徵後買」。有需要使用的物品,除了問朋友借,還可以在「Jie Yeah借嘢」等網上平台徵求。阿Gel在旅行前借過滑雪眼鏡,大便妹就常借露營用品。若真的需要買新物品,也可以選擇較少包裝的,例如牛奶可以選擇玻璃樽裝、減少網購單件貨品等。此外,買電器可選有保養的,買衣物則選可以換鞋底的鞋款,亦是兩個環保達人的心得。
■建立正向回收習慣
大便妹認為,現在香港的回收系統,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街頭和公共屋邨的3、4色回收桶充分利用,回收物品常常不知所終,有的更遭揭發被當成一般垃圾。「可能是我們這些環保人士,才會比較常去回收點,忙少少的一般市民,暫時可能只會用自己家樓下的回收桶。」在徵費實施後,政府應幫市民建立正向回收習慣,若市民發現政府沒有用心處理回收物,便會對回收沒有信心。
就目前的情况,她覺得市民可以做得更好的,是多了解回收物品的種類和注意事項。有不少回收物品,如紙包飲品盒、外賣食品的紙盒等,雖然是複合物,但也有公司能夠處理得到。另外,像熱感紙不能當紙類回收,這些比較少人知道的小知識,其實在Google找得到,或者可以在綠在區區的開放時間,與職員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