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由王家衛導演、監製,改編自金宇澄原著的同名電視劇《繁花》在內地熱播,引起網絡熱烈討論。1月9日,這部劇集迎來大結局,觀眾隨主人公阿寶,共同經歷了一場1990年代起承轉合的新貴發家史;亦在那機遇蓬勃的年代,看盡了上海灘的市井與喧囂。
《繁花》是王家衛執導的首部電視劇作品,全劇採用滬語與國語配音雙版本播出。相比金宇澄筆下無數小人物的並線敘事,王家衛摒棄了原著另外兩個男主角——滬生與小毛,集中展現胡歌所飾演的阿寶,一路成長為「寶總」的人生故事。加上氣定神閒的幕後軍師「爺叔」(游本昌飾),3名性格迥異的女角——外貿公司從業員汪小姐(唐嫣飾)、留日歸國開小飯店的玲子(馬伊琍飾),以及黃河路「至真園」酒家女老闆李李(辛芷蕾飾),還有一眾各具特色、活靈活現的配角,組成了一幅1990年代上海灘群芳譜。
非典型「上海年華」
許多看過《繁花》原著的人,最初對王家衛的電視劇版並不買帳。金宇澄書中的《繁花》,是細碎雞毛的家長里短,是鄰里街巷的市井百態;而到了電視劇裏,主角彷彿個個捲入商戰,人人爾虞我詐,浪漫光影下浮華盡顯。於是我們看到的,是王家衛想要呈現的上海。裏面有政商權貴紛湧的美食街黃河路,有爺叔指定長包的和平飯店英國套房,還有位處「上只角」(意指上海地段繁華生活優渥區域)的進賢路等。初初觀劇,不像在看1990年代的上海,倒似是1930年代的十里洋場。
《繁花》劇中,在寶總與李李並肩信步的雨夜,在玲子落寞獨坐的屋頂,在汪小姐氤氳曖昧的後窗,《阿飛正傳》、《花樣年華》、《2046》及《重慶森林》等王家衛經典電影的鏡頭一一浮現,與劇中的上海光影恍惚之間重疊。或許那便是王家衛版《繁花》「漸欲迷人眼」的魅力,他用獨有的鏡頭語言與光影美學,刻劃一幕幕非典型卻浪漫極致的「上海年華」。這是王家衛5歲隨父母離家,在香港看到的上海,也正構成他電影美學的一部分。
俚語 食物 衣飾 細節交足
雖然與原著風格有出入,隨着劇情推演,電視劇《繁花》的口碑逐漸變得正面,很快獲得上海乃至全國觀眾的好評。尤其是滬語版,熟悉的字眼、正宗的俚語,還有劇組用心還原的一粥一飯和滬語腔調的原汁原味,生活中的記憶樁樁件件與劇中細節對上了號:做生意的人,隨身攜帶「大哥大」(移動電話),最不濟也要「call機」(BB機)傍身;鄰居裏身形肥胖的,總有一個綽號叫「大塊頭」;夢特嬌(Montagut)的T恤、金利來(Goldlion)的皮帶、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的西裝,還有如「至真園」領班潘經理梳起的「反翹」髮型,都是當時追趕時髦的象徵。
正是這些,組成相映成趣的生動細節。觀眾看到王導交足的功課,也記起曾經的時代風潮。2020年,《繁花》劇組亦透過「阿寶先生」,於上海《新民晚報》刊登尋物啟事,向全社會徵集90年代上海相關的舊物件,包括原著作者金宇澄、導演王家衛與「阿寶」的扮演者胡歌等,紛紛獻出家中珍藏。可以說,劇版《繁花》是王家衛的《繁花》,它與原著關係不大,但也確是上海的《繁花》。
「寶總泡飯」喚味覺記憶
除了一條黃河路一條進賢路,《繁花》也令一碗「寶總泡飯」人盡皆知。在那個物質生活普遍尚不富足的年代,到黃河路吃飯是「扎台型」(滬語,意為出風頭),而一碗「泡飯」,才是日常生活裏的「小樂惠」(滬語,意為輕鬆愜意,快樂又實惠)。
不同於粥,一般而言上海人的「泡飯」為前一晚剩下的冷飯,淋上開水搗開泡軟後的「隨便食物」。講究點的人家,加水後還會上爐復煮;再進一步,昨晚如有剩菜剩湯,一股腦倒在一起,便是一碗稀裏糊塗的「菜泡飯」。儘管難登大雅,但最能喚回上海人的味覺記憶。
泡飯雖然稀鬆平常,但每家每戶各有講究和偏好。《繁花》中的「寶總」套餐,一盅泡飯加6碟配菜,顯得精緻有餘。但細數上海人家中配菜常備,榨菜、醬瓜、腐乳、鹹蛋、黃泥螺、豬肉鬆、鹹菜毛豆、蘿蔔乾,林林總總的還真不止6件。「糟魚要吃七寶的,雞爪要吃川沙的,還有朱家角的醬菜,崇明的糕」,劇裏玲子描繪的飲食習慣,既是劇中各人對專屬食物的挑剔,也是家家戶戶對生活的細緻追求。
穿插港台流行歌 回溯「時代眼淚」
除了對食物的共同記憶,90年代的上海,人們也深受香港和台灣的文化影響。王家衛在《繁花》中大量運用了那個年代流行的港台音樂——徐小鳳金曲《夜風中》、王菲的《執迷不悔》、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等配樂貫穿其中,為人物添彩。他也在情節中回溯許多來自香港的「時代眼淚」,比如給「至真園」開業站台的,是當時因《我本善良》而於內地爆紅的溫兆倫;「再就業」的廚神,是曾經演《金玉滿堂》的「B哥」鍾鎮濤;電視裏循環播放的廣告,是汪明荃代言的萬家樂熱水器;還有「識聽唔識講」的粵語口語……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這些過往,如同一碗「泡飯」,喚醒經歷者的記憶。身處時代變革的浪潮下,上海人追歐美洋貨,聽港台音樂,眼睛裏看到的是蓬勃發展與無數機遇。如劇裏鄭愷飾演的魏宏慶所說:「大部分的人都和我們一樣,有點困難,沒什麼鈔票」,但掙幾百元工資的普通人,願意花上千元買polo恤,也會豪擲幾萬買入「大哥大」。只因那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一筆生意,或許真的就全賺了回來。
王家衛拍的《繁花》,是90年代上海的一個側寫。或許部分略有失真,但亦有火紅炙熱的年代裏,不可複製的往昔。正如阿寶獨白所言:「我是在思南路長大的,附近的皋蘭路、香山路,以前都是以作家命名,一個擅長寫喜劇,一個擅長寫悲劇,各有底色,我從小就是在悲喜之間進進出出。桃江路的底色是普希金,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話:一切都終將過去,而那過去了的,都會成為美好的回憶。」那是王家衛心心念念的上海繁花,也是上海人回不去的「花樣年華」。
後記
黃河路的故事似乎又在續寫:劇集去年底開播後,「至真園」原型苔聖園酒家宣布,除夕年夜飯約滿,籲客官勿撲空。老字號「鮮得來」的排骨年糕,也重新火爆上海。
只是不知,《繁花》過境,今夕何夕,下一股「上海風潮」能將吹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