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日出処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19日

【明報專訊】新年伊始,日本石川縣便迎來大地震。截稿日剛好離地震過了10天,搜救行動基本結束,213人死亡,37人下落不明。日本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地震,較大影響的要數2011年3‧11東北大地震。除了面對親友離世,如何重建災後生活也是漫漫長路。其中3‧11大地震沿海受災地女川町,在重建議題上主張「減災」而非「防災」,當時確實非常新穎。

2011年,女川町受到高達17米的海嘯侵襲,全町約七成面積被夷為平地。當年日本新聞對女川町皆使用「壊滅状態」來形容。經歷過這種程度的災難,換作是我,大概這輩子都不想再見到海了。然而在周遭城市築起7至8米高的防波堤時,女川町卻反其道而行將整個城市「升起」。

2012年秋天,即震災後僅一年半,鄰近海岸線的海魚儲藏庫MASKAR竣工,是當時女川町唯一起好的建築物。3層高的大樓,1樓為魚獲處理場,2樓為可儲存6000噸海魚的冷藏庫,3樓是避難所。萬一海嘯來襲,1樓的牆壁會在海嘯的壓力下直接冲掉,從而減輕水壓,保護承重的柱和冷藏庫,也確保可作避難所的大樓不會倒塌,是非常厲害的海嘯對策。為什麼要趕着建好它呢?女川魚市場買賣聯合協會如此答道:「如果遲遲沒有重建的象徵,大家可能會離開女川町。這座大樓能成為大家的精神支柱,傳遞『女川已經沒事了』的信息。」憑藉希望漁業復興的熱情,建成了這座能對應自然災害的冷凍庫。

一個市鎮七成面積全毁,代表有許多人無家可歸。東北大地震後有1285戶人須遷到臨時設施,為了讓災民盡快回復日常生活,女川町公營住宅在災後3年竣工;截至2018年3月,已有99%受災家庭從臨時房屋搬到公營住宅,連區長一家也搬到此居住。公營住宅並非「求其」建造,單位大部分為2LDK(2房+Living Dining Kitchen),露台能看到海。最令我感到暖心的設計是,每個單位面向樓層走廊的牆建有磨砂窗戶,方便鄰里在高齡化加劇的住宅大樓,透過燈光確認老人的居住情况。

在震災中全毁的女川駅,是JR石卷線「能看見大海的終點站」。新站建在距離舊址200米、加高7至9米的內陸。車站外形設計為女川町的標誌——海鷗,蘊含向未來展翅高飛的美好願望。將木材彎曲組合成網狀結構建成的天花板,表現出海鷗翅膀的弧度,單是這種建築已需要十分高超的技術。車站外有免費的足浴池,站內設有溫泉設施。以前女川駅旁有一家溫泉,作為重建的象徵,建築師坂茂把車站和溫泉結合,希望令被震災打散的鄰里關係重生。3樓的展望台能看到車站前面海的商店街,正中央盡頭處是一片海。因為把整個城市建高而非設立防波堤,每天從車站看到海上的日出日落便成為女川的延伸。這個設計理念源自想讓居民看到元旦的日出,為大家帶來力量。

在看採訪災後7年女川町的節目中,聽到最多的居民聲音是他們喜歡海的氣息,喜歡看到海的地方。重建災後生活雖是漫漫長路,但假若市民、政府和設計都能以人為本,這條路未至於太絕望。日本這國名解作日之本源(日出処),女川町的重建例子確實好好體現了日本的民族性。

「海嘯雖然危險,但大家還是熱愛着這片海,有想和海共生的想法。」借用節目的結語作結,希望今年元旦的地震死者安息,受災地能早日回復日常生活。

作者簡介:東京浪人生活中的三次元宅。著有繪本touch和漫畫《地獄行》

文:Papaya Fung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