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Pope.L流變的藝術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02日

【明報專訊】我最佩服的藝術家,是那些能夠在每一次重新展出作品時作新嘗試,並令作品概念得以發展的人。因為以個人經歷而論,能夠令一件概念本來就很不錯的作品變得更豐富而不是畫蛇添足,非常困難。這兩年能夠給我這種感覺的展覽真的不多,上一個是我認為2023年最好的展覽——Mike Nelson的Extinction Beckons,然後就是我最近看完,覺得非常不錯的這一個——美國藝術家Pope.L在South London Gallery(南倫敦畫廊)展出的Hospital。

作為Pope.L在倫敦的第一個大型個展,這個展覽名字的Hospital,並不是指醫院,而是取了該詞語在拉丁語中客人、陌生人的意思。藝術家想在展覽中強調與參觀者的互動,因此整個展覽的核心,就是一個大型互動裝置。而這個裝置,是發展自藝術家一個長期進行的作品Eati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這個作品的前幾次展出,都是採用表演形式,要說的話,演出非常簡單粗暴,就是Pope.L把一整份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吃掉。作品的基石可說是藝術家對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的控訴,然而這個作品重新展出了數次,每一次藝術家都會作出改變,例如在MoMA展出時他變成坐在坐廁上,用麵粉把自己的皮膚染白,帶出對當時社會及政治的諷刺。而這一次作品變成了裝置藝術,3座逐漸崩塌的巨型白色木塔上放着坐廁、魚竿,以及主角The Wall Street Journal,而在展廳四周,都放着一碗石灰,上面的指示簡單地告訴參觀者可隨意利用石灰與作品互動。旁邊的其他作品,亦會隨着與觀眾的互動而留下痕迹,從而發生改變。

展覽有兩個展廳,另一個在對街的一所舊消防局內。入口處的Mat亦是互動作品,藝術家在門後擺放了一批乾菊花,它們會隨着時間,以及參觀者或工作人員的動作而慢慢破碎,變成另一個形態。

藝術家認為藝術品並沒有完成的狀態,因此每一次作品的展出都是一種暫時的模樣。如果把這個概念延伸,觀眾與作品的互動亦可以是作品流變(becoming)的過程。而這正是Pope.L想在展覽中嘗試的東西,令藝術品與參觀者的交流變得更雙向。

這個展覽的展期至2月11日。而在我完成這一篇的時候,赫然發現原來Pope.L已經在上年12月離開了這個世界。因此Hospital亦成為了他在倫敦的最後一個展覽,那就更值得去看一下了。

文:Michael Cheung

(當代藝術家,現居倫敦 畢業於Central Saint Martins)

個人網頁:michael-cheung.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