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引線換新裳 微型公園眾議眾樂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16日

【明報專訊】〈「未.共研社」微型公園聯合創意宣言〉有那麼一句聲明:「公私營及社區合作機制並不新奇,但非政府組織作為第三方中立角色的重要性值得被關注。」2023年,本地設計專案資助平台「信言設計大使」以未.共研社名義發動的「眾.樂樂園」公園翻新計劃終告一段落。回看由創意香港出資、由康文署委託、由建築署代理的這5年大項目,公眾休憩空間的設計指引還在擺盪,最顯明的先導成果或是以體制外組織(NGO)為中間點的多方交涉經驗。

「眾.樂樂園」延伸自「未.共研社 2017」同一主題「『細小』的威力」。其時,「微型公園」(micro park)概念獲政府中人關注,改裝規模一口氣由小型裝置擴至大型園地。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暨執行總監姚嘉珊認為,相比慣稱「口袋公園」(pocket park),「微型公園」一詞扣接當代盛行的「微型生活/住宅」(micro living/apartment)討論,在城市人口密度愈來愈高的整體環境下,更可開掘我們對理想生活和社會資源的想像。

什麼尺數才算微型?據未.共研社查詢,康文署轄下有4類公園:小於0.5公頃的休憩處(sitting-out area)、不到1公頃且靜態康樂設施佔總面積一半以上的休憩花園(rest garden)、不到1公頃且動態娛樂設施佔總面積一半以上的「遊樂場」(playground)、超過1公頃且兼備靜態動態設施的「公園」(park)。計劃4個試點包攬前3類:荃灣二陂坊遊樂場(930平方米)、油麻地砵蘭街休憩花園(376平方米)、西營盤山道天橋底休憩處(314平方米)、油麻地咸美頓街休憩花園(243平方米)——翻查香港便覽,康文署截至2023年管理的1684個公園和花園,當中僅26個屬大型公園,印證了人均休憩面積僅約2平方米的這座城裏,微型公園實是一道尋常不過的景觀。

改造繁複 「慢」可「睇真點」

雖為夾在高樓之隙的碎小地,但投入非一般人力物力,改造微型公園過程非常繁複。捲涉在這次計劃中的,除前述政府部門,另有創新辦、路政署、運輸署、渠務署、機電工程署、民政事務處、區議會,還有設計師團隊的導師學員和一眾街坊街里等。公私持份者眾聲紛議下,未.共研社擔起了斡旋引線的角色:比方,二陂坊遊樂場面積較其他試點大差不多1.5至3倍,政府撥款並不足夠,團隊最後向各方介紹項目,獲康文署招標香港賽馬會慈善託基金捐助,才可實現工程費達1318萬元的設計藍圖;又如山道天橋底休憩處的會議次數是4個試點之首,皆因那提升晚間安全度的流線形LED光管射燈初時未能落實,團隊需反覆與施工單位磋商,捍衛設計理念。

溝通時慮及各方,耗上的必是時間成本。走進信言設計工作室的回顧展,只見2017至2023年的時間軸上,研討會議、圖紙審查、現場檢查、大眾參與等流程標得密密麻麻。然而姚嘉珊覺得,這種「慢」不全然是壞事,「我不會責怪其他人,他們工作很忙碌,我們也要日日追死線、追進度,做事好趕好快。只是我有時覺得,非政府組織的中介平台,正好讓人停下來,睇真一點,了解多一點」。面對人事變動如項目統籌創新辦在2022年7月停運,加上延滯社會一切的疫情,各新公園由前期構想到後期建造,歷時數年之久。其間,邀來跨界專業人士討論點評,建立由上而下的社群網絡,與國際非牟利組織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赴紐約考察……諸種實踐,相信難成為常態,但對姚嘉珊來說,已是一次向執政者及社會各界演示多方協作如何可能的寶貴經驗。

精英引導與民眾意願難分界

構劃一個公共空間,公眾是無可避免的交涉對象。未.共研社在落實設計前皆有諮詢會和工作坊,如二陂坊遊樂場的攀爬式氹氹轉、繩網鞦韆等,乃應區內遊樂設施不足的居民訴求。實用面向且較易達成共識,但說到城市形象,誰有權力拍板哪一種景觀適合與否?精英引導與民眾意願的分界線,在此重疊模糊。由4個海外及本地設計導師Mimi Hoang、張智強、Sam Jacob、黃炳培率領,新公園的視覺風格徹然不同。以砵蘭街休憩花園為例,其一半主調採亮粉紅色,開放前後惹起極大反響。據油尖旺區議會會議紀錄,時任議員胡穗珊便曾思疑:該公園主要使用者為光顧對面馬會投注站人士,翻新計劃或與使用者期望有落差,更提醒康文署,不應性別定型地假設所有女性都喜愛粉紅色。這顏色令人輕鬆愉悅還是作悶不適?有人想起「教主」Anson Lo、傻豹、乳癌,有人受訪時稱會「想入非非」。無絕對答案。

「如果一座城市有100個粉紅公園,會嚇死人。」姚嘉珊說,自己不是把關人,亦無一把量度好壞的標準尺,整個計劃本就是一次大型的數據蒐集調研。比方,美觀真的是用家首要考慮?據《「未.共研社」:從「小」玩到「大」》一書收錄的反饋意見,在砵蘭街休憩花園「顏色配搭」一項反映優良、非常滿意及滿意者其實達77%,反而「清潔衛生」一項僅16%,粉紅油漆褪色、花壇小便異味等長遠維護在受眾看來更為迫急。公園一開始的設計方向固然包括因地制宜、耐用保養等基本原則,但恰如姚嘉珊引例,粉紅色系的紫葉狼尾草作為園藝植物,打理困難,只是其隨風輕搖的氛圍合宜而被保留下來——團隊只能盡力在設計師的創新與康文署的管理之間拿揑平衡。某些問題可快速跟進,如二陂坊遊樂場地面那屢次絆倒長者、主婦、小童的軟膠小山丘,已被拆除;某些問題似乎束手無策,如山道天橋底休憩處的白圓座椅平面無縫,下雨天容易積水,可其作為特製設施已無法替換。

試點項目告一段落 未來看官方

或者發揮空間有限,但隱匿且碎化的微型公園是這座擠迫之城的一口口喘息點。「眾.樂樂園」的先行任務已經完結。未來,公園再造計劃將交還政府負責。見市建局去年6月網誌提出「微型公園系統」,稱配合活化油旺的重建,將在4年間發展山東街一帶6個公園。到底它只是借用了此空間詞彙,還是能延續未.共研社的設計成果,尚需密切觀察。

「『未.共研社』:從『小』玩到『大』」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4年3月(只供預約參觀)

地點:石塘嘴南里壹號1樓信言設計工作室

網址:www.designtrust.hk

文:吳騫桐

設計:賴雋旼

編輯:孫志超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