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春節垃圾特別多 諗定計過渡綠色新年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18日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為香港一大節慶,不少傳統習俗代代相傳。如無意外,今年將會是垃圾徵費實施前的最後一個新年,記者走訪不同賀年人群,細數新年垃圾的誕生與走向,嘗試尋找習俗與環保之間的平衡。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終將在今年8月開動。垃圾打包後不再視不見為淨零成本,只盼大家想多一步,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經濟誘因加上監察執法,能否推動不太環保的人踏上減廢旅途?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年宵市場 隨處可見回收桶

年宵市場疫後首次重設乾貨和快餐攤位,年三十凌晨近2時逛維園花市,人流雖然不及團年飯後高峰,但仍然不乏前來掃平貨的市民。叫賣聲不絕於耳之際,貨品售罄的個別攤檔陸續清理物資。至於濕貨區,花檔紛紛劈價清貨,人流明顯比乾貨區更多。某個看似無人看管的攤檔遺下大批滯銷桃花,路過市民唔執輸,從幾棵桃花折斷數枝,自行湊成一束小桃花。

哪處有人,哪處就有垃圾。記者觀察到年宵市場的垃圾桶數量很多,除了區域之間的空地,區內每隔幾個攤位亦見為垃圾桶預留空間。大部分垃圾桶均與3個回收桶並排放置,分別收集金屬、膠樽和廢紙,在場人士回收和扔垃圾都一樣方便。此外,熟食攤位旁設有廚餘桶,桶身貼上指示,用者先要去除非廚餘物質,瀝乾水分後才倒進桶內。維園年宵兩邊走廊則設有回收區域,供清潔工及在場人士集中處理木卡板、發泡膠和凋謝花卉等大型回收物。

維園年宵垃圾量微升

張祝珊英文中學在維園年宵擺檔,售賣賀年玩偶和頸枕等產品。他們的商品早於凌晨1時多售罄,隨後開始清場,把全新或適合重用的物資(例如玩偶的塑膠包裝)、桌椅和風筒帶回學校,而用過又乾淨的塑膠則作分類回收。李老師透露,收拾過程毋須使用垃圾袋,「本身有些污糟咗的紙皮箱,就把污糟的垃圾扔進去」。黃同學指出,大約二十多個同學一同清場,有些人負責把紙皮搬往場內收集點。整體來說,攤位製造的大型垃圾主要是紙皮和兩張壞掉的桌子,另外已重用幾年的紅色枱布因天雨及被弄髒,今年不得不扔棄。訪問之時,眾人還在討論懸掛的橫額去向,考慮方案包括剪成小塊讓同學留念,或參考以往一些環保機構做法,用廢棄橫額製作散紙包。

食環署回覆查詢指,年宵市場於2月10日清晨結束,全港15個年宵市場共收集約244公噸垃圾,其中在維園年宵市場收集的垃圾約有63公噸。對比以往設有乾貨攤位的年份(2019年或以前),全港年宵的垃圾量總和持續下跌,今年比2019年減少14公噸,然而維園年宵的垃圾量則增加5公噸。資源回收方面,今年所有年宵市場共收集了約110公噸有重用價值的物資,其中包括51.6公噸竹枝、20.3公噸紙、3公噸卡板、13.2公噸桃花及凋謝花卉,廚餘則有3.7公噸。

全盒減磅 賀年禮盒「食先買」

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不少,新年前買新衫、貼揮春,年廿八大掃除,登門拜年則要準備禮盒。認真審視這個新年,你製造了多少垃圾?傳統習俗與減廢有沒有可能共存?就算沒有追求環保,原來市民不知不覺已生妙計。

張小姐是在職家庭主婦,像不少香港市民一樣,近年過年習俗從簡。以往為了招待親友登門拜年,她會在家放置盛載糖果和瓜子的全盒;不過今年她只買了自己愛吃的獨立包裝豬肉乾,一來預計拜年者少,二來發現即便有人上來也很少進食,「現在不買瓜子,(以往)發覺買了回來無人食,到差不多時候都要扔棄」。利市糖、金幣巧克力這些全盒常客,張小姐考慮往年浪費情况亦沒有再買。

「會食先買」的想法同樣應用在賀年禮盒,她今年購買兩個禮盒,送給母親的那盒是日式草餅。「以往自己喜歡買咩就買咩,但發覺買了(對方)真的不吃。像我母親以前不吃什麼,便會退還給我。」她汲取經驗,自此按收禮者喜好挑選,避免浪費。接收的禮盒吃不完又怎麼辦?張小姐憶述以前最多一年收到10個禮盒,她會帶回公司與同事分享,但亦試過最終要棄置,「有時忘記過了期,有時真的吃不下要扔棄,真的太多了」。坊間有團體接收市民捐贈賀年食品,不過張小姐認為未算普及,從未聽過身邊人捐贈,「我們又無這個習慣」。

尋找回收利市封渠道

張小姐今年也沒有刻意購買揮春,貼在雪櫃門的那兩張是購物贈品。她任職的公司新年時會張貼揮春,雖然並非紙製而是可重用的絨布類,不過老闆講究好意頭,每年都會把揮春扔棄,「我覺得好浪費。試過有一年執回來重用,他(老闆)都不太喜歡。(每年用新的)其實很不環保」。至於利市封,張小姐說幾年前一次過買了很多,至今還在使用。作為派利市的人,她亦不太清楚回收利市封的渠道,反問記者:「其實回收之後是做些什麼?」

明年春節,垃圾收費將已實施半年,屆時市民會否減少棄置賀年垃圾?張小姐頓了頓說:「都會㗎,要收錢。所以咪趁住8月(垃圾收費實施)前好揼。」母親家中有一張牀多年無人使用,為免日後要收費,張小姐與家人早有計劃在3月趕緊扔棄;至於她居住的單位剛裝修不久,雜物不多,所以沒打算大量棄置。張小姐向來沒有回收習慣,唯一會把舊衣放進回收箱,「膠樽那些我就沒有分類」。她說歸家沿途不察覺有回收桶,偶然在港鐵站外碰上綠在區區每周擺放的回收流動點,但開放時間並不方便在職人士,「早放工先會見到」。

對於垃圾收費的原意與執行細節,原來她滿腦子疑問。政策方向是讓市民養成減廢回收的習慣,不過經記者解說,張小姐才明白收費與回收之間的關係:「已分類那些不計(錢),放入回收箱的話,指定垃圾袋就不用那麼重。這方面我又不是太清楚喎。」她感覺政策宣傳不足,而且重點錯置,「搞到好混亂,個個就只是覺得你要收錢囉。如果不講,我鬼知原來回收物就不計,我們都不知道」。

重用盆菜兜 一人行多步

2021年正值疫情,限聚令驅使市民留家過節,預訂外賣盆菜很普遍。雖然以往零星出現小型回收活動,但關心環保和動物權益的Daphne當時預料,疫情下被棄置的盆菜兜數量將會非常龐大。於是她嘗試推動一個全港規模的盆菜兜回收活動,把收集回來的兜送到狗場、農場等重用。回收重用資訊可查閱她的facebook帳戶「Gigichibaby Laurel」。

「我小時候見過,原來食完盆菜,村民會洗乾淨那個兜。」盆菜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數百年的飲食文化,每逢喜慶、神誕節日等會烹煮盆菜,據Daphne了解,古時新界圍村會重用盆菜兜,後來村民則會取回家用作洗菜洗碗淋花。「盆菜推廣了出去,市民開始叫外賣,所以盆菜兜才變成一個外賣兜。」

狗場需求總有天飽和

盆菜文化傳承下來,回收重用的好習慣卻失傳,甚或要假手於人。推動回收初期,Daphne逐一聯絡回收機構合作,譬如政府資助的「迷失的寶藏」、綠在區區,亦有喵坊、The Loops、SOU SOU等商業機構,首年已經在全港設立18個回收點,一共收集到2500個盆菜兜。回顧幾年合作,Daphne很感謝各回收點的幫忙和信任,「我又不是KOL,又不是來自某組織,所以是一件奇事來的」。

Daphne如今能對盆菜兜的種類如數家珍,向記者介紹市面最常見的是不鏽鋼兜,另有銻兜、瓦煲、舊式木桶、比較精美的石頭鍋煲等等。目前回收僅限於不鏽鋼兜和銻兜,這兩類數量較多,而且容易疊高。其實這些兜可以當作廢鐵回收,不過Daphne強調不會這樣做,因為回收的市民會期望有更適切的重用地方。「有很多支持者未必說環保意識很強,就是因為喜歡狗,想支持狗場。」不過,她相信狗場對盆菜兜的需求總有一天飽和,所以歡迎其他機構或個人,有需要的話可以聯絡她領取,譬如較小的盆菜兜適合暫託狗隻的個人義工,另曾有平台想給予基層家庭洗衣用。Daphne會按位置配對回收點與接收者,盡量縮短運輸距離,以減少碳排放。

回收活動第二年,Daphne開展另一嘗試:與盆菜供應者洽談回收安排。前來收集點的市民把供應者的資料貼在盆菜兜上,然後她會聯絡供應者,了解其回收意願。為何不讓市民自己查問?Daphne說一直都有呼籲,「但是通常人們會委託別人做事,不會自己做,這個市場真係咁㗎喎」。她強調環保原則應是先重用、後回收,有支持重用的傳統盆菜供應商說,新兜本來也要做消毒清潔,用過一次的盆菜兜甚至比全新的更好。現在Daphne會在回收資訊內,先列出接收自家盆菜兜的公司,同時鼓勵市民訂購盆菜時多問一句:「可回收盆嗎?」

推動飲食集團幫幫手

Daphne聯絡過大家樂及大快活集團,兩者至今仍然不接收重用盆菜兜。她指出,要推動飲食集團重用,清潔問題並非主要關注,因為市民均會事先洗乾淨。有別於盆菜公司長年接收訂單,只做季節性生意的飲食集團對回收更遲疑,最大考慮是儲存空間。「我就鼓勵過他們,說其實你重用到就重用,重用不到的話,起碼你負責回收。」今年已是Daphne第四年協調盆菜兜回收重用活動,會否期望有天可以功成身退?她說自己不可能永遠做下去,最希望生產者負起責任,而顧客交還盆菜兜時,更可收集其對食物意見,培養關係。全城準備迎接垃圾徵費,Daphne認為市民與生產者也要各走一步,「做咩超市(貨品)做咁多包裝,綑綁來到我(市民)這裏,然後垃圾開支要由我(市民)支付」。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