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次旅程將會是國際邁阿密首次出訪亞洲,香港很榮幸可以成為其中一站的城市,反映了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吸引力。」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1月中於活動記者會說道。全城寄予厚望的美斯之行,在一片噓聲及港府多份強硬措辭的聲明下狼狽告終。美斯缺陣的真正原因或許永遠無法確認,但這次事件突顯體育盛事的商業價值與箇中衝突,失敗經驗盼仍能為體育政策發展帶來收穫。
美斯事件「公關災難」 無人得益
Tobias Zuser在多間大專院校擔任講師,主要教授體育管理及倫理等科目。他本身是球迷,2月4日亦身處香港大球場,觀賞國際邁亞密對戰港超球員組成的「香港隊」賽事。「看到一切發生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體驗,尤其還有碧咸被噓的場面,那傳遍世界各地。」人群中感受現場氣氛急劇轉變,Tobias認為源於巨大的期望落差,因為主辦方Tatler Asia一直傳遞美斯會上場的信息,「賽事開始前(現場廣播)重複地說:『今天你將會看到你所有最喜歡的明星。』甚至中場休息也是如此,類似是:『你準備好在下半場看到梅西了嗎?』」球迷滿心期待,然而賽事來到75分鐘,美斯仍然沒穿球靴又不熱身,現場開始鼓譟。
世界球星無出場,Tobias當下固然失望,但情况並非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美斯在前一場對沙特阿拉伯的賽事已經受傷,只上陣10分鐘。「所以,更令人驚訝的是Tatler Asia到最後仍一直推進(美斯會上場的)敘述。我想這也是球迷想要的,顯然是最終把人們推向懸崖邊的原因。」Tobias形容事件是公關災難,香港、Tatler Asia、國際邁亞密、美斯、球迷和所有參與者無一得益,一方面可從體育與活動管理角度切入分析,另一方面則觸及體育活動商業化的討論。
以個別球星招徠「很危險」
早於2014年,美斯隨阿根廷國家隊來港,參與慶祝香港足球總會(足總)成立百周年的紀念賽,同樣於香港大球場迎戰港隊。正值當打之年的美斯在60分鐘後備入替,交出兩入球及一助攻,阿古路、迪馬利亞等球星亦有現身,為球迷帶來精彩表現。前足總市場推廣及公關李燚堃(Jo)有份籌辦該表演賽,他說外隊賽一般容易吸引大眾關注,但同時也要很小心處理,「因為像這次(2024年國際邁阿密在港出賽)發生的事,美斯來到真的不出場,是未必控制得到的」。
他透露當年阿根廷國家隊來港,足總的宣傳策略會把港隊放得「主力少少」,雖然仍會介紹外隊的重點球員,但若宣傳上只強調某球星一定會出現,「其實是很危險」。有報道指,足總當年與阿根廷訂立條款,美斯等球星每缺席1人就會扣減10萬美元戲金。即使如此,身為宣傳推手的李燚堃亦不敢只以球星作招倈,皆因無人能肯定球員不會因病倒受傷而缺陣。2024年美斯事件中,他認為主辦單位應該早一兩天做好期望管理,「例如說美斯有點受傷,未必出到場,但我們會看情况」。
任沙特旅遊大使 美斯3年賺近2億港元
整件事最大迷團莫過於在萬眾期待之下,為何這位國際球星沒有落場,甚至完全沒有公開發言或向球迷打招呼?美斯本人與球會國際邁阿密表示,缺陣與其傷勢有關,不過美斯三天後卻在日本活躍自如出賽,港府隨即發聲明希望主辦方Tatler Asia及球隊能合理解釋。真正原因或許只有美斯及其團隊知悉,李燚堃密切關注事件,想起昔日球圈工作的心得:「球員很明白自己本身的價值,當去到一個地方,令他覺得不是很舒服,他就會企得好後。」
烏拉圭球員科蘭曾於2010年榮獲世界盃金球獎,退役前短暫加盟本地球會傑志,李燚堃其時負責球員管理工作,包括為科蘭安排訪問、洽談贊助。「這些頂級球員的商業價值很高 ,也很保護自己的商業價值。」李憶述科蘭最初抵港時,因球靴未有品牌贊助而將其噴黑,不想無償賣廣告。「他們未必是完全介意錢,但是同一時間他會知道你想(利)用他,就會很避免。」當年很多球迷每天跑來找科蘭簽名,曾經有球迷被認出拿過多件球衣索取簽名,科蘭毅然拒絕,覺得對方另有目的。
即使不是國際球星,本地球員和教練都會關注利益衝突。李燚堃任職足總時,有次要找一些本地球員、教練與紙牌遊戲拍照,有人因為肩負電玩合約而拒絕,「我不會怪他,因為他保護自己的品牌,覺得我簽了另外一個公司。就算不是直接,他都覺得不想有衝突」。文體旅局曾表示,會與國際邁亞密商討在美斯留港期間舉辦活動,趁機宣傳香港,但強調球會本身或有不同考慮。有傳當局以700萬元邀請美斯等邁阿密隊員遊維港,對方未有答允。值得留意的是,美斯2022年起擔任沙特阿拉伯的旅遊大使,《紐約時報》引述協議內容指,美斯只要現身一些商業活動、在社交平台發文宣傳及定期到當地旅行,或可在3年內獲得高達2500萬美元(約1.95億港元)。
商業機構多向錢看
另一方面,邁阿密表演賽票價介乎880元至4880元,李燚堃形容定價極為進取,「我未見過收得這麼貴,以一場表演賽來說,簡直是有點過分。但主辦單位正是捉住球迷心理,覺得世界冠軍美斯來,可能是最後一次看他(踢球)」。李燚堃第一次見連練習活動也要收費,綜合過往經驗推測:「可能某層面上這些都會觸發到球會或球員本身,『麻麻哋喎,原來要收錢』,或者『原來要收咁多錢』。」表演賽門票開賣被秒殺,Tobias則坦言很驚訝。翻查資料,2014年貴為世界盃亞軍的阿根廷國家隊來港,賽事票價由490元至1800元不等,卻只吸引約2萬人入場,香港大球場高達一半座位空置。「當時很多人抱怨門票太貴。」Tobias憶述道。
美斯10年內兩場在港的表演賽,票價差異反映足總與商業機構的目標截然不同。以往在香港的外隊表演賽大多由足總或本地球會主辦,甚少由商業機構像這次的國際知名雜誌Tatler Asia主辦。Tobias分析足總舉辦表演賽的目的,一來志在激發足球社群,鼓勵更多人留意本地足球,二來希望藉此啟發年輕一代運動員。至於本地球會不止把表演賽視作收入來源,更重要是把入場的球迷轉化成球會粉絲。相比之下,商業機構顯然會以利潤行先,未必會考慮體育發展的大環境。李燚堃表示對這些私人企業來說,最重要是賽事一定不能虧損,最好多賺一點,這或許解釋了進取的票價水平,還有以美斯作為推廣宣傳的重點。
當然沒有人想舉辦蝕錢的賽事,李燚堃說足總以往亦會積極尋找贊助,連同門票收入、出售紀念品和轉播費用,以應付給予外隊的戲金、在港住宿與膳食等開支等。他形容足總取態比較傳統,訂定賽事收入預算時只求盡可能收支平衡,賺錢與否並非最主要考慮。Tobias補充指,足總向來依賴政府及香港賽馬會的資助,額外收入固然是好事,但不會被放入固定規劃。
體育盛事牟利 不利長遠發展
政府的體育政策包含推動盛事化,其中「M品牌」計劃頒授予在港舉行並獲認可的大型體育活動,去年4月放寬資格,私人及非政府機構舉辦的活動也可申請。然而,受惠於措施的世界場地越野車錦標賽(World RX)和國際邁阿密表演賽接連出事,讓人質疑資助私營機構舉行體育盛事是否不妥。
「不一定,商業機構也可以做得好,但要知道如何取得平衡。」本地體育總會大多規模小,李燚堃認為要舉辦大型體育盛事,靠商業機構補足經驗未嘗不可,其人脈網絡亦帶來優勢;不過若單純把體育視作賺錢工具則「很危險」,不利長遠體育發展。美斯事件讓他感到悲哀的是,過後幾乎找不到賽事精華,大家只是關注美斯不出場,沒什麼人討論場內比賽,「搞一個賽事,當然希望吸引到更多人更喜歡足球,但是很明顯有一點本末倒置了」。
Tobias提到,社會公認體育與文化活動的價值不止是商業,因此其中存在着微妙平衡:一方面要激發商界對體育的興趣,讓其可在商業化環境下發展;另一方面亦要使大眾容易接觸運動盛事,才能為整個社會和體育文化作更多貢獻。這方面能否靠政府資助的審批制度把關?國際邁阿密表演賽原本獲「M品牌」計劃1600萬元資助,但撇取這筆後來被放棄的收入,有統計指多個商業贊助和門票收入已可讓主辦的Tatler Asia收益不菲。Tobias對此活動獲「M品牌」資助感驚訝,「我看不出資助原因,尤其看到表演賽的預算。政府額外資助是為了什麼?如果那筆錢並非舉辦活動必需的。」他明白政府的理據或許是期望藉活動宣傳香港品牌,不過相較之下,他認為更應該鼓勵普及參與的大型體育盛事(如渣打馬拉松),以及爭取主辦國際或區域體育賽事,尤其是有本地運動員出戰的比賽,「而不是欠缺競爭成分的商業活動」。
說起體育盛事發展,李燚堃和Tobias不約而同提及相關基建與配套不足。外隊來港作賽並非第一次登上國際新聞,2013年英超足球勁旅相繼訪港,但香港大球場的草地卻在大雨後滿佈泥濘。此外大多體育場地由康文署管理,向來難以預約,有時甚至要與校運會競爭,不利企業舉辦盛事的意欲。目前諸多因素阻礙香港成為體育活動樞紐,Tobias期望啟德體育園落成後會提供正規場地,並由專業團隊管理,帶來新景象。
由美斯缺陣以至各方強烈反應,李燚堃擔心會對體育發展帶來後續影響:「下次再有球會想搞外隊來港,其實大家會怎樣想?『咪好似美斯那場一樣,未必嚟、未必出場,我都係唔好買飛。』咁搞手敢不敢搞?其實大家都驚。」如果政府因而收緊「M品牌」資助的申請門檻,又會影響很多一心藉活動宣傳體育的人,「無咗嗰筆錢去做,其實好多人都寧願唔做,因為蝕硬」。要如何重建各方對體育盛事的信心?李燚堃覺得關鍵在於人才與配套:「因為體育是需要有熱情在內,亦要知道出來效果或許不成正比,但前提一定要有這批人。怎樣令他們識搞、搞好件事?好多配套都要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