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家庭樂 藝術思想鑽進手作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23日

【明報專訊】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展覽「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邀請世界各地藝術家,創作以女性為核心世界觀的作品,藉此想像在不斷索取之外,人類與生態的另一種未來。館方在1至3月期間,請來藝術團體MUDWORK協辦家庭日,用做手作物件的方式,把有點苦澀的藝術思想轉為再生木樂器,讓家長和小朋友回家後日常使用。

MUDWORK由一對夫妻藝術家鍾惠恩和吳家俊成立,常用雕塑探討城市和生態題目。過往除了創作,還辦過木工班;吳家俊也是本地中學的升級再造課導師。大館當代美術館邀請他們應不同展覽主題,籌辦藝術家庭日工作坊。這次回應「青蛇」展覽的工作坊,已經是他們第六次辦的家庭日活動。

導賞「青蛇」展 探討生態

活動首先從導賞環節展開。「各位小朋友,你們知不知道蛇的特點?對,牠是彎的,好似河流。蛇其實會脫皮,就像大自然會不斷蛻變更新一樣。我們這次參觀的青蛇展覽,就是關於神話故事,以及大自然的。」導賞員Emma說。尼泊爾藝術家Karan Shrestha的雕塑裝置《雲寶寶》是大館的委約創作,由盛水的木環組成,像一條活動的蛇。Emma解釋,蛇是當地的水守護神。木環周邊的動物雕刻圖案,就是負責給人間降雨的青蛙。

小朋友定睛看青蛙和魚後,再移步到阿根廷藝術家Adriana Bustos的《魚女》旁。它是泥製美人魚,外加一段9分鐘錄像。Emma問:「大家有沒有看到美人魚是不開心的樣子?扁嘴,又好似呼吸不了。」旁邊的錄像攝下污濁河水,生活垃圾漂浮着。

走到哥倫比亞藝術家Carolina Caceydo的《大眼長蛇》前,小朋友都非常開心。這件由7個工藝魚網、金屬和樂器製成的作品,重現亞馬遜神話中巨蛇的模樣;據說牠們棲息於河牀,當人類破壞環境會震怒,用泥石流等災害回應。導賞員開了個玩笑:「如果不珍惜環境,這些網就會捉你!」

憑聲選材 DIY動物樂器

導賞環節結束後,吳家俊頭戴麥克風,像個推銷員,開始木工手作環節。他問大家,剛才那3件作品讓自己想到什麼動物?有的小童大叫鱷魚、鯊魚,也有人說是蛇。他再讓每個人出來選一塊木板,「敲一敲、掃下它,選自己覺得聲音喜歡的,這塊像蟋蟀、海豚叫」。

鍾惠恩和吳家俊說,每次做類似的工作坊,都會先了解展覽主題,再用不同方法回應。今次的「青蛇」有關生態、女性和社會發展,他們就用木材原料,讓參與者做動物樂器。

微妙帶入議題 點到即止

「你們看過洗衣板嗎?是什麼時候、誰用的?」吳家俊傾向用輕鬆的方式,把議題融入活動。小朋友答:「媽媽。」他續稱,如此他們會自然地意識到,媽媽在家中負責家務,日後再思考。相比之下,如果一味灌輸女性主義、生態思想,不論大人還是小朋友,可能都不會有興趣。MUDWORK選用的木材,是香港建設高速公路時斬掉的本地樹種、台灣相思和紅膠木。他跟大家說明樹的來歷,但就此打住,不馬上討論保育。

跟大館當代美術館教育與公共項目策展人王莉莉合作多次後,MUDWORK把工作坊的重點放在促進家庭溝通上。二人形容這些手作物件是粒「種子」,不是做完就放到一邊的東西,而是日後會不時使用的物件,能勾起回憶和帶動討論。這次選擇做樂器,可讓小朋友「跟動物叫媽咪一樣」,用純粹的聲音來溝通。動物用獨特的方式連結、養育和表達關懷,人類也可以模仿。

吳家俊稱,現在已很少純粹做自己的作品,多做家庭相關的藝術活動,認為直接與人接觸的作品更實在。在兒子出生後,二人開始從小朋友角度出發看世界。就藝術而言,MUDWORK現在更想為沒有關注藝術的人開一道門。

王莉莉則表示,她和團隊在籌劃家庭日時,讓人明白家長和子女不止得一種相處模式;除了上而下的管教式相處,還可以是合作和相談的伙伴;因此工作坊重視不同家庭成員的參與,如吳家俊形容「不是家長做晒,而是小朋友負責一嚿,家長又負責一嚿」。雖然當代藝術可能顯得高深,但其實主題都跟生活有關。王莉莉反而認為小朋友是最能夠明白當代藝術的人;被既定藝術印象影響的大人,可能不易與作品的情緒連結。

她相信藝術能讓親子討論深層議題,如之前就着關注多元性別議題的「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而辦的家庭日活動中,MUDWORK讓參加者製作一個盒子,呼應性取向、認同是私密的事情,透過微妙方式展開談論。他們告訴小朋友參加者,日後如果有秘密想跟爸爸媽媽說,就用這個盒子;在成長中面對另類選擇,可以勇敢面對。

大館當代美術館家庭日

日期:3月9日及10日

時間:下午1:30至3:30(第一節);下午4:00至6:00(第二節)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賽馬會藝方、F倉展室及監獄操場

費用:$80(包含一成人一小孩)

報名連結:bit.ly/4br6ZuG

文:梁景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