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古以來,水墨畫家和書法家挑選優質宣紙,作為創作的根基。汪鈴推廣水墨藝術多年,2020年執導電影《無名詩人》,主題正是宣紙在水墨畫中擔當的角色。過程中她發現材料尤其紙張對藝術家甚為重要,促成她策劃以紙為主角的群展「活紙」。
「活紙」展出的作品試圖挑戰傳統紙張的用法,盡顯藝術家的實驗性。即使是採用水墨的作品,技法亦別具創意。蔣友梅在《再見寒山(八)》一作不止以水墨作畫,還加入檸檬汁和鹽,形成紙張表面有趣的質感。香港藝術家熊輝的《痕之七》則打破水墨畫的既定想像,棄用毛筆與墨水,由墨水筆在浸濕的宣紙上畫點,任由墨點擴散。兩幅作品均展現隨機感,墨水和其他元素與紙自然交融,藝術家無法預測作品最終的模樣,交由偶然因素決定。汪鈴說:「他們(藝術家)喜歡讓水墨與紙的互動擁有自己的生命,不多施予控制。」
打磨報紙寓意「故事消失」
儘管世界逐漸電子化,人類仍未完全淘汰紙張,這材質總能與生活記憶產生連結。美國華裔藝術家王佳怡在父親離世後,把他保存的報紙撕成條狀,創作了文人石的圖像,即Microcosm系列。汪鈴說王佳怡此作盛載許多情感重量,她以報紙作為媒介是很私人的選擇,藉此處理喪親的悲傷。同樣以個人角度出發,香港藝術家韋邦雨的《山河變奏55》選用已停刊的《蘋果日報》頁面,經砂紙打磨後顏色褪去,出現撕裂和孔洞,再以針筆進一步侵蝕紙張。他寫道:「其中的故事曾是我城知識領域一部分,現在都消失了。」
這個群展呈現10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他們現居不同地域,年齡跨度亦很大,紙張運用各有巧思。對於某些藝術家,紙張是一個起點,讓他們切入其家鄉的歷史與傳統。韓裔藝術家李隆世1956年在首爾出生,早於兩歲移居法國,後期的創作應用東亞地區物料,包括墨水和在韓紙上使用礦物顏料。汪鈴認為他的作品散發韓國氣息,譬如用上韓國傳統紙張,但其用法具顛覆性。李隆世創作《冬季的沉思》歷經多重工序,他先於厚木板雕刻圖案,然後把浸過水墨和礦物顏料的韓紙貼在木板上,再經平刷輕拍,把木板紋理壓至紙張,最終才可呈現出浮雕的立體感。
李隆世的手法為紙張表面添加質感,香港藝術家凌佩詩則利用拼貼方式,把紙撕裂後重新組裝,《白鏡(二)》由自身細胞的顯微鏡圖像,以及個人醫學掃描報告組成。相比之下,有藝術家刻意移除紙張某些部分,以缺口作為創作基點。北京藝術家傅小桐特意委託安徽製紙工匠,製作一款厚身的宣紙,並用尖錐在紙上刺出十多萬個小孔。「她是很獨特的藝術家,相信墨水會遮蔽紙張表面原來的美。她想揭示紙張真實的美感。」汪鈴道。
群展「活紙」嘗試呈現紙張在藝術創作中的多樣,汪鈴期望從中帶出紙張的潛能,還有藝術家突破限制的想像力。長年投身水墨藝術推廣,她一直在尋找方法與當代觀眾互動,「水墨藝術總有着一種很傳統的印象,以為背後需要高深的知識」。有別於電影《無名詩人》聚焦水墨藝術,「活紙」展出的水墨畫其實不多,但紙張與水墨藝術本來就密不可分,汪鈴希望以紙角度,打開水墨超乎想像的一面。
「活紙」群展
日期:即日至3月9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7:00(周日休息)
地址: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樓
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
文:朱令筠
圖:朱安妮、Galerie du Mo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