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去月球的三十個方法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23日

【明報專訊】現今科技下,登月已不是沒可能的事。然而月亮的距離曾給藝術和文學無限想像。因而意識到,比科技和理論更重要的是,人們渴望走近月球的啟示。這是惠比壽映像祭2024主題「去月球的三十個方法」的引旨。以登月的方法作為偽命題,引導觀眾對作品的閱讀與延伸。今年的影像祭聚焦於影像的「一次性」。 雖然影像常被稱為複製藝術,但這次展出的作品涉及表演、時間深度、現場體驗、地域局限。

我去的是開幕禮,因得到朋友的邀請。說實話,去看映像祭的開幕活動,還攜小孩,等於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好好完整地看了這展覽。所以只想抽選其中的兩件說說。但在此之前必要一提的是,一進展場最親切的是馬上看到香港藝術家白雙全的作品《呼吸一間屋的空氣》(2006)。他實驗把一間屋的空氣全部吸掉所要用的時間。他以膠袋集合自己呼出的空氣,用了10天把一間屋填滿。我想已成為經典作。

邀請我們的是藝術家青木陵子和伊藤存。我在兩年前曾合作參與他們展覽「変化する自由分子のWORKSHOP展」的店舖部分,因而認識。那時候看展覽,覺得他們的作品自由有魅力,在日本當代藝術和工藝間,開出一條「手工」(日本人稱為「工作」)的路,而且緊繫着日本一些地道思考方式。聽八卦,他們也是很多年輕藝術家的偶像。

青木陵子和伊藤存在影像祭的作品《9歳までの境地》(2011)和土屋信子的作品《去月球的三十個方法》(2024)是質感不同的絮語。這是我對前者的閱讀:「魔法師閃爍迷信的玻璃球裏,線和面交織拼貼,物件不再是物件,只剩虛線形狀。大自然的定律折射出人類對未知的憧憬與憂患。反正萬物都是粒子組成,由其分解,由其組合。短線小點能解釋萬物、製造形狀,進化重新乃如此自然。」《9歳までの境地》是根據數學家岡潔一篇關於人類情感發展的論文製作的有聲影像裝置,同時有青木和伊藤的思考筆記和繪畫。

然後是我對土屋信子作品的閱讀:「一層層薄霧時而聚集成雲牆、時而躲藏、時而黏附,鐵線、生鏽廢棄的魚網被沾上,注定曖昧糾纏。人體的顏色在混淆中偶然被發現,血液與肉色皮囊清澈地依偎角落。決意通往月球的方法,不知輕盈或混淆。」土屋信子向來的作品對我來說是「對物料的演繹」,簡潔又詩意地呈現物料的曖昧,本是質感已經夠看。今次展出的雕塑多了拼貼感,加上錄像的加插,反削弱了物料的能量,也曾是她的強項。另,今次作品的擺放有點擠迫,觀眾可以像「行公園小徑」般穿過地上一件件雕塑。但因為免阻礙後面的人通過,加上這區域的保安對小孩的動靜特別敏感,最後反未能仔細看。

文、圖:陳楚翹

(從事藝術創作,現居東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