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網上搜索「合唱團」,各項關於兒童合唱團的資訊佔據第一頁位置。香港合唱界蓬勃,合唱團數量眾多,其中單計香港兒童合唱團已擁有超過5000名團員,然而人們對合唱的印象或止於課餘活動、小朋友合唱團、聖詩班,難以看到發展成事業的路向。本地合唱指揮劉卓熙受訪時表示:「合唱連着什麼牌頭呢?就是業餘,就是不專業,而這件事確實。」他一年多前創辦NOĒMA合唱團,盼當領頭角色,逐漸改變這風氣,提升香港合唱整體水平。
劉卓熙出生於音樂世家,自小在爸媽身上接觸合唱,耳濡目染卻沒有引發他對合唱的興趣。直至中三那年,或許是感受到合唱團體的凝聚力,或許是聽到較少接觸的精彩曲目,他看完校慶音樂會後才受這種表演形式吸引,繼而加入校內合唱團,並確認自己對合唱的熱愛和志向,沒多久更訂立以此為事業的目標去學習和進修。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畢業後,他在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考獲指揮碩士學位,及後曾指導中學合唱團,擔任本地室樂合唱團Die Konzertisten(DK)駐團指揮、「陳輝陽×女聲合唱」指揮。去年11月,他贏得意大利簡杜輝國際合唱指揮比賽(Romano Gandolfi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Choral Conductors)冠軍。他成為指揮,可歸因於「熱愛合唱」。
重要「傳遞者」 指揮須具3能力
作為門外漢,對指揮的印象只停留於擺動手部控制聲音大小、打拍子的角色。劉卓熙指出,指揮兼顧多個範疇工作,要視乎合唱團的性質和起步點,例如學生團體,指揮要用更多時間在教他們看譜、讀音等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專業團體則是一埋席就已經準備充足,唱得好、愈專業的團體,指揮的工作就愈貼近他所學的專業範疇。但數到音樂核心,指揮均需具備3項能力:(1)熟讀樂譜,理解及分析樂曲;(2)排練時把對樂譜的見解告訴團員,因應團內每一個歌手的聲音和能力,調整音樂演繹方向;(3)帶領歌手將對樂曲的理解傳遞給觀眾。從作曲家到指揮,從指揮到歌手,從歌手到觀眾,「傳遞」要素扣緊每一環。劉卓熙亦意識到指揮責任重大,影響着歌手的合唱體驗和樂迷的觀感,若然他要把合唱的喜愛和樂趣散播開去,擔當指揮崗位反而更有效率。
外國體系成熟 港掙扎求存
乍聽之下,合唱指揮與樂團指揮的責任相似,但前者在香港難見討論。劉卓熙指向自己,說:「因為合唱在香港是一個未成形的專業領域,只有零碎的行業從業員在做一些掙扎和突破。大家想起所謂西方古典音樂,那個聯想就一定是管弦樂團,確實那放諸世界都是主流。如果你說起唱歌聲樂,又會想起歌劇,一般人就更敬而遠之。」劉卓熙又稱,小時候從不知合唱可以成為一個專業,直至在外國完成碩士課程後才了解聲樂發展路向之廣,「外國的singers如果想走古典聲樂路線,其實有很多選擇,可以向歌劇發展、唱一些藝術歌曲,或者唱oratory(聖歌),亦都可以選擇合唱」。發展土壤豐富以外,外國的體系發展成熟,劉卓熙舉例在歐洲每項工作的酬勞計算方式,包括交通、排練、錄音等費用都有白紙黑字逐項細列;因為有工會保障,即使不是專業歌唱家也會受到同等對待。
反觀香港,合唱的普遍印象為非專業,而音樂系學生的聲樂課程大多數集中於歌劇訓練。不止合唱團,中小型藝團都欠缺資源。DK創辦人之一李冠輝稱會視乎表演項目資源來分配歌手酬勞,但香港大部分合唱團團員每次表演都沒有酬勞,就算有也僅得一二百元,「那是honorarium(車馬費),不算project fee(項目酬金),不可以維生」。若想成為真正的專業合唱團,就要面對生活困難等樽頸位。劉卓熙又道出與本地機構合作的情况,「當我們去到談演出費時,很多時候一些機構會意外我們期望singers有酬勞,而他們的意外也是合理,因為從來都沒有專業的合唱團」。縱使現今行內有不少接受過正統學院專業訓練的合唱指揮,但樂界卻缺乏專業團隊讓他們發揮。劉卓熙創辦的合唱團NOĒMA正盼望在合唱領域闢出「專業」一面。
聚高水平歌手 推有薪表演體制
劉卓熙講的「專業」有不同指意。首先是聚集一群主修音樂、曾接受專業音樂訓練,或已達到高水平的合唱歌手。他說:「以我所知,暫時沒有任何一團是每一個演出,每一個singer都有酬勞,但我不是說要跟別人比較,因為這件事在香港真的很困難,它未是一個norm(規範)。」因此專業又指向訂立完善體制,讓每一個表演者都收到演出薪酬,NOĒMA現正以這種模式經營,擁有16至20名專業合唱團員。NOĒMA期望為觀眾帶來高品質製作之餘,亦要讓專業合唱這回事走進群眾視野,向公眾和同行展示香港有條件成立專業合唱團,呈現專業合唱表演,繼而令有志投身於音樂界的年輕人見到那是一個成為職業的可能,慢慢提升本地合唱水準。劉卓熙亦希望能有固定團員編制隊形,那代表團員在每次演出前毋須再花長時間磨合,以至影響曲目選擇和表演性質——固然受到現實條件限制,要依靠穩定資源、場地和經費才可成事。李冠輝指出,audience building(觀眾拓展)同樣重要,包括觀眾數量,他們對藝術的認識、欣賞及接受能力,依靠多方面帶動合唱發展。
希臘文「NOĒMA」,在修辭學的角度指向心之所想、言外之意;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理論家借用此字來表示「撩動心靈的合唱」。3月,合唱團NOĒMA將帶來多場撫慰身心靈音樂會《憩園》,觀眾可隨意穿梭於幻化成花園般的表演場地,在歌聲和多媒體光影科技下找回內心平靜。觀眾也是時候打開耳蝸,細聽及接納類型更廣的合唱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