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向台韓取經 走塑鬆與緊 須考慮民生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25日

【明報專訊】不足兩個月後,你在街頭小食店買燒賣時,將不會有發泡膠碗;外賣碗仔翅,也不會附上塑膠匙羹。香港將實施《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走塑令),限制使用即棄膠產品。港府宣傳和鼓勵減塑已有不少年日,但走塑令實施前,還是引起不少網民熱議,包括反對聲音。早在2002年開始減廢的韓國、台灣,卻與香港相反,分別放寬對即棄產品的限制,以及提出限制使用不是唯一減廢方向。當下環保已經是不少人的共識,但要用政策推動環保,三地的進路和考慮有何異同?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終將在今年8月開動。而在4月,就有走塑令率先推行,規管社會少用即棄塑膠。垃圾打包後不再視不見為淨零成本,只盼大家想多一步,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經濟誘因加上監察執法,能否推動不太環保的人踏上減廢旅途?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港分兩階段走塑 4月下旬開始

本港的走塑令將分為兩階段,4月22日起的第一階段,將禁止本地銷售即棄膠餐具和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塑膠飲管、攪拌棒、進食刀、叉等9類即棄膠餐具,以及其他體積細小而回收困難,或已有成熟替代品的即棄膠餐具(見圖表)。

有別實施多年的「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用金錢誘因促使市民減塑,走塑令直接禁止餐飲店家向堂食和外賣顧客提供發泡膠和6種塑膠餐具,禁止向堂食顧客提供塑膠杯、食物容器,以及禁止銷售和免費供應塑膠棉花棒、雨傘袋、牙籤等即棄用品。為此,環境保護署在「截塑」網站(www.cuttheplastics.hk),列出替代品資訊和供應商名單,予餐飲業界、供應商及市民參考。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將在管制實施前,向市民解釋規管內容,並提供協助和支援。不過,民間的反對聲音不少,例如曾呼籲政府盡早和更完備地推行走塑令的環保團體綠領行動,近月被網民頻繁聲討。與此同時,有媒體報道,去年底韓國宣布撤銷即棄紙杯禁令、暫緩塑膠飲管和攪拌棒禁令,被部分網民讚好。然而,與香港網民的意見相反,接受記者採訪的韓國市民卻表示當地民衆對這次環保政策的放寬有所不滿,認為更嚴謹的限制才是大勢所趨。

■韓國

走塑的決心 政府不及民眾

在韓國國立全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任職研究員的Joo-young Kim告訴記者,在韓國政府宣布撤銷即棄紙杯禁令、暫緩塑膠飲管和攪拌棒禁令後,不少市民不理解政府的決定。她解釋,過去實施不同塑膠禁、限令時,市民起初都有不滿,但現在多數人已經意識到環保的重要,並自備飲管、重用袋。

韓國政府在2002年開始鼓勵商家減用即棄用品。2018年,禁止餐飲店為堂食顧客提供即棄塑膠杯。在新冠疫情期間,即棄塑膠用品的使用量大增,韓國在2022年宣布一刀切禁用即棄塑膠杯和塑膠袋。同年11月,韓國宣布禁止咖啡店和餐廳使用即棄紙杯、塑膠飲管和攪拌棒,後來又提供一年的寬免期;據Joo-young描述,這反而引起民衆不滿。「即使疫情期間有衛生考慮,不少人認為塑膠廢物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批評政府的讓步。」

韓政府:考慮小企業營運成本

近來韓國政府對再一次讓步表示,這是考慮到小企業面臨經濟困難,禁用紙杯會增加營運成本,而且還未取得社會共識。韓國環境運動聯合委託的調查顯示,有50.2%受訪者對政策讓步有負面回應,77.1%受訪者支持更嚴格的限制,而只有10.8%人希望放寬。

在電台工作的Jang-ho Kwon認為,反對原定減廢措施的人不多,而對於關心環境的韓國市民,嚴格減廢已經是共識,正準備適應進一步的新常態。他說限塑、紙措施曾受爭議,尤其因為影響餐飲業者,而政府對措施的讓步,顯得是為安撫他們,也是一個現屆政府區別自己與往屆政府的手法。

政策變動 工廠臨困境

Joo-young說政府的政策和決心,開始追不上市民的環保意識。她坦言就算沒有相關政策,不少韓國人仍會自發減用塑膠,但政策是一種更有效的手段,也能宣示公共部門的立場,鼓勵人盡力減塑。她亦提到一些工廠在政府宣布減塑政策後,着手生產即棄用品的替代品,在新的政策變動下,他們會面臨困境。

韓國在減塑政策上,與香港走塑令不同的,還有「按樽制度」。目前在濟州和世宗市,使用即棄杯的顧客,需要預付300韓圜(約2港元)作押金,待交回杯子才可退還。另外,韓國禁止餐飲店提供木筷子和牙籤,要求PET飲品膠樽須全面改成透明無色材質,提高回收率。韓國亦禁售含塑膠微粒的化妝品,設塑膠稅等措施。這些都是香港未有的政策。不過,塑膠棉花棒、雨傘袋、牙籤等即棄用品方面,香港就領先韓國,後者未有規管這些塑膠細項。

■台灣

倡議過程應充分與民溝通

另一邊廂,台灣政府在2018年宣布逐步走向2030年全面禁用4項即棄塑膠用品,包括飲管、飲品杯、購物袋及餐具,然而也跟韓國一樣於去年調整減塑政策,宣布「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表示在限制使用即棄塑膠以外,還會結合綠色設計、資源循環的措施,引導市場減塑。

這個政策方針的改變,也引起當地環保團體批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曾批評,政府說詞搖擺、不願正視既有目標,恐怕會為環保目標帶來負面效果。在環保團體從事社交媒體管理工作的Ahkln Wong告訴記者,當地社會關注方針改變的人不多,大部分民衆對過往的限塑措施順其自然。他對政策沒有特別的看法,但指政府提出在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目標定得太低。

不過,Ahkln表示,政府推動環保,必須與民間充分溝通。他認為,現時台灣對即棄塑膠袋徵費、自備環保杯購買飲品享折扣的措施,沒有很快速地改變人的生活習慣,但環境倡議的進程緩慢是應該的。「當政策影響到民衆,就應該聽民間的看法。如果直接禁用,可能達不到程序正義。」他又指,目前台灣大部分餐飲店不會主動提供塑膠飲管,務求鼓勵顧客自行選擇環保,而不是強力禁止,是好的做法。

雖然沒有一刀切禁止多種即棄用品,台灣仍在2006年起逐步禁止不同場所提供即棄餐具,例如公共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和超市等。2025年起也將與香港走塑令相似,禁止酒店提供180毫升以下梳洗用品。比香港管制得更多的方面,就有限制製造、輸入及販賣塑膠微粒,規定網購包裝要用易回收材質。

環保變成時髦事情?

在台灣北部讀社會科學研究所的Alicia Liau向記者表示,認為包括自己在內,自備環保杯購買飲品的折扣不足以促使很多台灣人多用環保杯,「現在的折扣太少,可能要更多才行」。然而,她形容自備著名牌子環保杯,如「大象杯」,在朋友間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不止是品味,還顯示自己對環保的重視」。2018年政府宣布2030年全面禁用4種塑膠時,她正讀大學第2年。時隔5年多,她說現在身邊的「環保魔人」已經蠻多,自己出外吃飯,如果取即棄筷子來用,都會覺得不好意思;自備餐具,是人們現在樂意做的事。

香港第二階段的走塑令暫定2025年實施,比首階段更嚴格,包括禁止售賣和提供膠枱布和膠製牙線棒等。政府表示確實的時程,將取決於替代品的普及和可負擔程度,呼籲業界為相關管制早作準備,共建走塑文化。呼籲以外,要如何在環保和民生之間取得平衡,讓減廢政策實施得宜,是政府和社會的功課。

文˙ 梁景鴻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