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加沙北部2月29日大批民眾包圍運送物資車隊搶物資,混亂中過百民眾死亡。巴人歸咎以軍開槍,以軍則稱是民眾搶物資引發人踩人;以軍遭民眾包圍曾開槍驅散。事發經過細節當然有待調查,但卻可肯定是以軍責任。畢竟,加沙北部已經以軍清剿,由以色列控制,理論上相當「安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經常強調以軍在加沙必須「全勝」,這場慘劇可以讓世人一窺以軍的「全勝」願景是什麼模樣。
今次事發地點是加沙北部是少數人道援助能進入的地方。加沙北部估計目前大約有25萬人,棲身在被戰火摧毁的民居、基建和公共建築之間捱餓,沒有機構提供協助。對於人道援助,以色列一直小心翼翼,因為以色列在加沙的目標是將哈馬斯斬草除根,要避免物資落入哈馬斯之手,又要避免跟哈馬斯相關的人員參與,不過哈馬斯在加沙除了軍事外,亦一直負責社會福利,加沙人很難跟哈馬斯完全沒關係,結果以色列佔領的加沙陷入無政府狀態,以軍亦不作為。以色列《國土報》國防事務特派員兼軍事分析員Amos Harel在今次事件後便說,以色列要繞過哈馬斯在加沙的固有網絡分派物資,結果造成更大混亂;在哈馬斯控制的區域,物資分發更有秩序,但部分物資也落入哈馬斯手中。
以色列須負最大責任
以軍事發後10小時發放無人機片段,又稱大部分傷亡是因為人踩人導致,只有少數傷亡因為以軍開槍引致。但這解釋可以扭轉對以色列不利的輿論嗎?以軍的無人機片段中,巴人恍如螻蟻般湧向車隊,反而具體地呈現了加沙的絕望。加沙哈馬斯控制的衛生部上周四發表數字,去年10月爆發的衝突已造成3萬巴人死亡,當中包括1.25萬兒童少年。如Amos Harel指出,雖然去年10月7日的襲擊令不少人同情以色列,但國際輿論大都認為以色列要為加沙的慘况負上最大責任,相信無論今次事件是否意外,都會影響戰爭走向。
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屠殺平民及擄走人質,事件對以色列人之震撼難以言喻。民調亦顯示以色列人支持對加沙軍事行動,以拯救人質。不過,以軍目前的做法是否可達成此目標,卻惹來憂慮。內塔尼亞胡多次強調要取得「全勝」(total victory)或「絕對勝利」(absolute victory),但從沒講清楚意謂如何,以色列對戰後加沙亦沒有計劃。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美國在外交上雖然不能說沒有動作,但一切都似曾相識。
以色列對加沙用兵以來,美國一直說唯一解決以巴問題的方法便是「兩國方案」。去年10月29日,拜登便表明:「對下一步必須有願景。對我們而言,那就是兩國方案。」今年1月,國務卿布林肯又對以色列說,要以整體地區方針持久解決加沙問題,「包括通往巴勒斯坦國的道路」。
以國「戰後藍圖」續封鎖加沙
美國也並非只有空談。《華盛頓郵報》2月15日引述消息報道,美國跟阿拉伯國家很快便會提出以外交手段解決以巴問題的「路線圖」,以及一個促成巴勒斯坦建國的臨時架構。報道說,考慮中的行動包括美國盡早承認巴勒斯坦國。該報道引起一直千方百計阻撓巴人立國的內塔尼亞胡憂慮,於是以色列上月多次表明反對國際社會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內塔尼亞胡也在上月23日草草提出戰後加沙藍圖,回應國際壓力。不過,該份只有一頁紙多點的文件其實只是以軍開戰以來的立場大綜合,跟美國唱反調,美國表示要將加沙交給經改革的巴人自治政府,文件則說要將戰後加沙交給「具有管理經驗的本地人」,但沒有具體管理計劃。據這份計劃,戰後加沙將繼續處於以色列的封鎖之下,而封鎖可能更加嚴格。 一言蔽之,這個所謂「Day After」的計劃,只是回到「Day Before」而已。
面對水深火熱的局面,美國重提兩國方案顯然是遠水難救近火。兩國方案在以巴問題是否仍相干早已引起不少討論。去年初,4名學者Michael Barnett、 Nathan Brown、Marc Lynch 及Shibley Telhami出版了一本名為The One State Reality: What is Israel/Palestine(《一國的現實:何謂以色列/巴勒斯坦》),他們去年4月亦在《外交事務》發表名為Israel's One State Reality(〈以色列的一國現實〉)的文章,直言兩國方案已死,大規模衝突風險正增加,要推進以巴和平,便要承認巴人遭以色列欺壓的不公事實。糾正以色列違反人權的行徑,比空談兩國方案更實際。
美「兩國方案」無視現實
Marc Lynch及Shibley Telhami最近再在《外交事務》撰文,指出自10月7日以來,巴人和以色列人經歷的創傷弔詭地展示了兩國方案的迫切需要,同時亦展示兩國方案之不可能。文章稱美國提出兩國方案可能是出於好意,但無視現實。而現實經10月7日的襲擊及加沙戰爭已更嚴峻:以色列的佔領體制在西岸不斷擴大,加沙幾乎已完全被破壞,巴人還可以立國的可能性難以想像。文章稱,與其推動一個沒有可能實現的方案,美國應接受現實,並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迫使衝突各方遵守國際法及國際準則。該文批評,美國一直迴避迫使以色列遵循國際標準,拜登政府更變本加厲,包庇以色列免受美國法律約束。美國法律禁止為大規模侵犯人權的外國軍事組織提供武器,《衛報》今年1月18日發表調查報道,發現美國國務院官員雖然自2020年起曾調查數宗以軍侵犯人權的事件,但卻運用「特別機制」繼續向以色列提供武器。
該文並非否定巴人立國的最終願景,但現實狀况不改,巴人立國亦無改巴人處身的不公處境。文章稱美國只須維持規則為本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the rules-based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便足以紓緩目前水深火熱的不公狀况。此舉不單可真正幫助巴人,亦可挽回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美國拒絕呼籲停火,無視以軍在加沙的過火行動,令美國更加孤立,美國一直以來宣稱捍衛國際準則及自由國際秩序,也遭到質疑。南非在國際法院指控以色列種族滅絕便是一例。
2月29日事件只是進一步突顯了巴人如何水深火熱。正如《國土報》社評指出,無論事件經過如何,這些不必要的死傷都顯示以色列局部佔領加沙的無政府狀態,居民家園盡毁,但沒有機構照顧他們的需要或協助他們重返家園,人道救援要入加沙亦面對重重困難。
外界關注,隨着齋戒月臨近,局勢更不穩,美國近日已加強向以色列施壓讓更多人道援助進入加沙。不過,以巴問題每次的發展都是這樣:慘劇發生後大家義憤填膺一輪,然後重回老路,必要時提一下兩國方案便算盡了人事。但正如不少論者指出,美國作為以色列最重要的支持者,可以做的仍然很多。不作為的代價便是變相承認所謂國際秩序原來只是裝點門面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