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文學‧2024台北國際書展——永續議題發燒,科幻照見未來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03日

【明報專訊】2024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20日登場,今年的主題國家為荷蘭,主辦單位邀請多位荷蘭重量級作家以及出版單位,與民眾分享荷蘭的出版經驗。台灣民眾與荷蘭分享者們一同討論目前的環境議題、了解出版內容的多元,也思考出版的永續。此外,談及環境時延伸的科幻作品,也是今年的閱讀熱點之一。韓國作家所書寫的科幻作品,是眾多書迷引頸期盼的重點場次,科幻迷齊聚一堂理解韓國出版新世界。這些國際文化內容產製者,怎麼思考我們的未來世界呢?

環境、淨零與永續,是現在世界上幾個重要的關鍵詞。各國與企業都因為2050年的淨零目標,所以制定大小法規,希望打造更乾淨且健康的地球環境。與此同時,作為傳遞知識的出版產業,近年除了推出ESG相關書籍外,也持續關注多元族群、文化包容、環境保育生態等永續議題。

在這次的國際書展中,主辦方特別設立「多元永續主題展」,擺設各國以永續為主題的書籍。永續方面的書籍,吸引男女老少翻閱那些陌生的外文,並被他們豐富的圖像吸引,也和身旁的家人朋友討論着森林或海洋的知識。

荷蘭多元族群的出版

此次的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荷蘭,即是世界上談論永續議題時,一定會提起的國家。在荷蘭主題館的演講中,有多場和永續相關的討論。例如在2月23日的演講「荷蘭出版業中的多元及永續」即邀請到荷蘭的作家代理經紀人麥可.魯門、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家喬琳.斯瓦格,以及文學評論者湯瑪斯.德維恩和台灣關注族群議題的媒體人張正對談。

荷蘭是一個充滿多元種族的地方,因此出版業界必定要回應當代的多元族群議題。德維恩分享到,荷蘭的移工文學發展得很早,歷史達百年,但如果移工文學要被視作特定的文學類別,而且移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書寫文學的話,那是近代才有的趨勢。魯門補充一件有趣的案例,在他的經紀代理工作中,有位蘇利南裔作者的作品,一直只能被擺在書店中「以地理為區分」的「蘇利南區」,直到他得到重要獎項後,魯門打電話給書店們,問他們是否願意重新思考書籍擺放的分類方法,書店們才重新審視自己對於族群的看法。「我們現在談論的,也只不過是三四年前的事情而已……」魯門如此感嘆地說道。

「兒童很重要,他們不論來自哪裏,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情節!」斯瓦格倒是提出另外的觀點,她認為兒童青少年的文學會走得更快,因為這些文學必須要擔負移民及其後代與社會接觸的媒介,所以兒童文學作者及編輯,很早就已推出多元的兒童文學內容,像是在書中會繪畫多元膚色的主角,讓孩子們在書中找到自己的認同。

出版業如何平衡商業與永續

除了族群的問題外,魯門也回應了出版業面臨的永續問題。他提到,目前荷蘭的出版業的確與全世界一樣,都面對永續的課題。像是出版業最直接的挑戰,即是要面對印刷的課題。印刷的紙張雖然可以再生,「但是供應鏈中的印刷地選擇,以及書籍運輸,都關於碳排放……」他苦惱的提到。

現在荷蘭雖然可以出版電子書,或者也有出版商提出「讀者需要的時候再列印」等方法,但是他作為作家經紀人,還是希望讀者到書店一定要能隨時買到書,所以出版業在商業與永續間,還有眾多課題要克服並找尋其平衡。

同樣在荷蘭展覽場中,2月25日午間由台灣「荷事生非」團隊所分享的講座「荷蘭環境永續之創新與實踐」,也提及關於荷蘭面對產業永續的解決方案。團隊成員張芸翠分享,據她觀察,荷蘭人因為造陸擁有許多新土地,所以很習慣面對新的事物,是以討論為優先,而非先佔據先贏。因此,在面對社會議題時,他們也會鼓勵年輕人多發想,提供許多永續創新課程,協助青年有更多創新創業機會,並減低他們的成本,在各個產業都有如此健全的環境,才有助於荷蘭人們面對永續的課題。

台灣反核運動與在地故事

除了主題國荷蘭外,台灣的出版社也有精彩的永續書籍在此次展覽中發表,以及舉辦推廣講座。像是由春山出版社於2023年底推出的《海島核事》,一本記錄台灣反核運動發展,以及核電廠與地方關係的重要書籍,也在此次書展中舉辦作者見面分享會。此次出席的講者,有作者王舜薇和崔愫欣,以及主編賴偉傑,還有初期參與書籍的阿潑(本名黃奕瀠)。

「核電運動是不是在除役後就解決問題?事實上不是,核電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有放射性,所以要花25年以上,有些國家甚至要30年才能拆解……」崔愫欣語重心長地說道。她指出,此本書的成書過程漫長,它並不是一個反核的課程,而是希望寫出台灣科技的動盪史。

王舜薇提到核電對於地方居民而言,其實是時代、環境與家庭個人的總和。就像是她認識的貢寮(台灣第四核電廠的所在地)居民們,有些長輩反核,是因為當地的土地與環境是她這一生除了家人外,心靈另一個重要的依靠。

每年的討論台灣核電議題的聲音起起落落。2010年時是福島核災,近期則是永續能源議題,核電是科技與社會最衝突卻直接的縮影,但思考永續時,作者提醒讀者們,也必須考量數據以外的在地議題,因為核電議題不僅是科技問題,更是在地故事的總和。

審視出版業的發展與危機

除了族群與環境的永續外,出版業界的永續也是一個出版業界面臨的重要課題。此次的「書展大賞館」中,陳列了今年台灣出版設計獎、台灣金蝶獎、金鼎獎與金漫獎等多個獎項。其中還有青年創作補助專區,也就是台灣青年每年透過台灣文化部的「青年創作獎勵作業要點」而完成的作品。

此獎勵計劃讓創作者能在生活無虞之下,專心投入創作工作。創作完後,文化部的委託單位也會替有興趣出版成書的作者,媒合相關出版社、影視導演,甚至是劇場單位,產出更多元的作品。

「文化部從2017年到現在,也補助了上百件作品,我覺得這讓很多年輕一輩的作家可以出來。」蔚藍出版社的總編輯廖志墭,是文化部承辦青年創作獎勵媒合推廣的專案負責人,他認為靠創作為生的青年們,的確在近幾年陸續推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像是台灣社會上一年火紅的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即是作者唐福睿透過獎勵金而有的產出。

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認為青年獎勵的確是好辦法,然而,更大的出版危機,應該是內容與出版的不對稱。意思是,網絡世界中的內容產出非常大量,且形式多元,「內容創作者不一定要出版,但是出版還是需要內容……因此,挑選內容就成了出版單位重要的工作」鄭清鴻語重心長地提起。

他特別指出,挑選多元的內容需要編輯擴大眼界,並大量吸收各樣資訊與接受快速且嶄新的內容,但是並不在傳統編輯的培訓範圍內,所以非常挑戰。「很常網絡某件事情已經很紅了,但是出版卻還沒跟上。」出版業界的永續議題,也持續推動創作者與出版單位的積極思辨。

從科幻看AI與環境生態

在永續議題上,本次講座中的另一亮點,是許多受眾喜愛的科技議題相關書籍,以及科幻小說的分享會。科幻小說家總能利用他們的想像力,構想出未來世界的樣子,及其社會可能會遇到的危機。本次展覽針對未來世界永續的危機與發展,也邀請了德國科幻作家、法律研究者的彼強.莫伊尼來台分享寫作心得。

莫伊尼曾出版過科幻小說《演算人生》,獲得廣大迴響。本次書展他帶着研究著作《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來台。他提到,AI的發展令社會產生巨大的改變,大型的語言模式更震驚全世界,而「我們面對的是未來的『新現實』!」莫伊尼如是說起。

在「新現實」底下,自由的本質改變了,好處是低位階的人可能更容易取得法律及醫療等高服務。然而相反的,我們確實要面臨AI製造假信息,或者政府更強大的掌控。新科技的發展為多元社會帶來了希望,卻也在永續發展的路途上,帶來了新挑戰。

2月25日書展最後一天的下午,韓國科幻小說家千先蘭也在書展分享作品《一千種藍》與《某種物質的愛》的創作歷程。千先蘭被喻為是韓國「暖科幻」的代表人之一,她的作品不僅細膩,還時常扣連社會事件,引發許多人的共鳴。此外,她小說中的性別議題,以及人與動物之間的隱喻關係,也令人津津樂道。

此外,千先蘭平時也非常關心環境與生態,她認為氣候是全人類的共業,像是韓國近幾年的氣候也和過去落差非常大。雖然氣候問題無法短時間內解決,但是她認為:「我們依然能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改善!」

關於韓國的科技未來相關議題,千先蘭也推薦讀者們也可以閱讀金草葉,以及前輩金寶英等人的作品。韓國女性科幻小說家各有其專長,尤其時金寶英的作品,在本次書展中,出版社大塊文化也特地開講座推薦其書,並討論其對世界閱讀市場的影響力。

千先蘭提起,最近關心的主題是救贖,也是她接下來的創作核心。而她所喜愛的未來生態與永續議題,以及當代社會的改變,會不會是她所指的接下來創作的「救贖議題」,就請讀者們拭目以待了!

文•廖芷瑩

美術•劉若基

編輯•鄒靈璞

電郵•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