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與茶樓有關的回憶,最先浮現的自然是熱氣騰騰的一盅兩件;閱歷豐富一點的話,這段美味回憶還伴有點心阿姐推點心車時的叫賣聲、點心卡上蓋印的利落動作,還有供月餅會的盛况……但隨着舊式茶樓、酒樓一間間結業,這些飲茶日常已漸成集體回憶,連帶相關印刷品如茶券、月餅會會摺、蓋滿印的點心卡等也慢慢消失。位於油麻地的活字館正展出與茶樓、酒樓相關的印刷品和印版,從傳統茶樓文化,認識活版印刷工藝。
活字館正舉行的專題展覽「記憶.鉛字.生活」以茶樓文化為題材,述說茶樓內常見的活字印藝。不少展品來自已結業的上海街百年茶樓「得如酒樓」,亦有取自西貢、北角地區茶樓的菜單印版、婚宴收據等,從生活化角度拉近活版印刷與大眾距離。
在柯式印刷未興起的年代,日常生活處處可見活版印刷痕迹。印刷師傅將一粒粒比指甲還小的鉛字排成活版,透過在印版上施加壓力,就可印製出各式各樣的印刷品。有別於今時今日彩色印刷的點心紙、月餅換領券,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經理胡柏怡(Boyi)說,「以前普遍來說,印刷師傅着重實用,(印刷品設計)相對沒那麼花巧」,但在細微之處亦可見到師傅的心思。
「花粒」印花邊 括號組成泡泡框
展品之一是1960年代末,讓茶客飲茶、吃晚飯、買餅時抵消特定金額的「得如樓茶券」,飾有中國風邊框,讓本來平平無奇的現金券變得典雅。Boyi解說:「這些邊框是用叫『花粒』的活字印出來;活版印刷中,還經常用符號作裝飾或標示。」連標點符號都需身兼多職,靈活化身成設計一部分。就如一旁的月餅券,圍繞「壹盒」的弧形線條,正是不同字號的括號,師傅將它們排列成泡泡框,令印刷品設計更多變化。又如「得如樓餅家」下的線條,就是用「花針」印出分隔線,既簡潔又實用。花粒、花針款式多樣,除了一本本選字款的配字簿,鑄字行還會有一本活字花邊樣本,載有各種花粒、花針的樣式,讓印刷師傅選擇。「以前的印刷行不少是家庭式營運,師傅執印切釘都會一手包辦,還兼任設計師,挑選不同的素材。」
流水號碼機嵌印版 印出不同序號
Boyi指着月餅券上的一列序號,拿出流水號碼機,「這也是活版印刷的特色之一」。她將流水號碼機一下一下壓在手上,上面的數字便逐下跳動。「活版印刷透過壓力而印刷,每印一下,就會令流水號碼機上的數字跳一下,在印刷門票、現金券、換領券時,就會將它嵌入印版內,為每張券印上不同號碼。」
電版印標誌、英文書法字
月餅券上的茶樓標誌又是怎樣印成呢?印版除了用活字粒組合而成,另一種方法是用電版。她解釋,金屬電版以鋅製成,師傅畫好稿後將它製作成菲林,並轉印上鋅版,再經過曬版、腐蝕、冲洗、裁剪等工序後,形成凸板,既可直接印刷,又可與活字合組成活版。「電版在圖像使用上會較靈活,或者印刷英文公司名稱、書法字時,活字未必做到,就會用電版處理。」1971年北角麗宮酒樓的婚宴收據,右上那潦草的英文書法字Majestic Restaurant Ltd.,就是用電版印成。
雙色印刷工序繁複 1970s少見
這張由曾在長沙灣開設印刷店的歐師傅捐贈的婚宴收據,還少見地以雙色印刷。Boyi解釋,印雙色時需要兩塊印版,並將內容分拆在兩塊版上,印完一塊版後,換上另一隻色的油墨,對齊位置後再印剩下部分,相較之下工序較繁複。「活板印刷多是一版一色,如果(印刷品上有)2、3隻色,(活版製作的)成本會增加,所以1960至80年代大部分的印刷品,都是單色為主。」
難得有機會看到50多年前的婚宴收據,記者忍不住駐足細看,嘗試從潦草的手寫字辨認1970年代的婚宴菜式,又請教Boyi怎樣拆解標示各項目單價的花碼,所見所聞早已超越活字印刷的範疇。展覽期間,活字館每月一次的導賞團,除了介紹活版印刷的基本概念和體驗手搖活版印刷,還包括此展覽的內容導賞,將茶樓印藝中的故事傳誦下去。
記憶.鉛字.生活—— 一盅兩件
地點:油麻地上海街404號地下
日期:即日至4月28日(逢周五至日)
fb:香港活字館 hong kong open press
註:免費參觀,入場前需登記成為 「一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