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吃得有尊嚴 紓緩餵食送別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11日

【明報專訊】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物不但是生存基本需要,也是生活享受之一。但當生命到了最後階段,因老化、疾病等不同原因導致吞嚥困難,病人和家屬可能需要在鼻胃管餵食和紓緩餵食之間抉擇。

研究吞嚥機能的日本醫生Kanji Nohara認為,到了生命末段,食物再不是為了滿足營養需要,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可變成一種送別儀式。鼓勵大家為患者多想一步,讓他們有選擇,吃得有尊嚴。

「啊!Uncomfortable(不舒服)!」安老院舍內,平日沉默的伯伯突然大叫一聲,臉上露出痛苦表情,並用力說出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我回頭一看,原來姑娘正為他插鼻胃管準備餵食營養奶。

農曆新年後,我隨即展開為期一周的院舍保健員實習工作。實習第一項工作便是為體弱的長者透過鼻胃管道「吊奶」。作為軟餐製作的先導者,我不禁問自己能否改變長者鼻胃管餵食的命運?還記得外婆臨終前曾表示不想插鼻胃管,家人尊重外婆的意願,沒有堅持插鼻胃管,只是盡量維持婆婆的生理需求,用沾濕了的棉棒替她滋潤口腔,並盡量用人手餵食,直至她離開的那天。

鼻胃管餵食未延壽 降生活質素

根據醫管局的資料,病患因暫時或長期不能經口腔進食,如因昏迷後不能吞嚥,或因中風後出現吞嚥困難,又或患有腫瘤等,便有需要利用鼻胃管,將流質食物經食道直達胃部,讓患者獲得所需營養。我見過大部分用鼻胃管餵食的長者都沉默寡言,了無生氣。由於插鼻胃管一點也不舒適,患者都會掙扎,甚者自行「拔喉」,為了防止長者除去鼻胃管,他們最終也避不開被約束的命運。

近年,不少醫護人員愈來愈關注患者的最佳利益和重視他們的生活質素。除了從醫療角度出發,醫護人員更考慮患者的個人意願,並會建議鼻胃管以外的營養方案,採取「紓緩餵食」(又稱謹慎手餵、舒適餵食」)。有文獻更指出鼻胃管餵食未如理想,例如它並不能減低晚期腦退化症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亦不能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素、改善吞嚥功能、提高營養吸收及避免感染和壓瘡的形成;甚至增加約束身體的機率,進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質素。而紓緩餵食不但不會增加吸入性肺炎及死亡的風險,有效的餵食更可幫助患者吸收水分及營養。

紓緩餵食助攝水分營養

根據統計,台灣共有7.9萬人長期使用鼻胃管,時間更超過3個月。台灣健保署早洞悉長期依賴鼻胃管不足之處和恢復「經口進食」的重要,於2022年6月推出「健保祭獎勵」鼓勵醫療體系移去鼻胃管。成功移除的案例,配合適當的吞嚥訓練和評估後,會獲得3000點(健保費用點數,可用於支付醫療費用)以作獎勵。措施期望每年讓1.3萬吞嚥困難人士受惠。有不少言語治療師更積極推廣和製作精緻軟餐,堅信源自日本的「經口進食」理念,讓吞嚥困難人士能選擇他們想吃的食物,並由醫護人員決定食物的形態和安全度,讓患者能重拾飲食的樂趣。這種信念和堅定對晚晴的長者和病患尤其重要。

食物為臨終者帶來生氣

日本齒學研究科、口腔科學專攻醫生Kanji Nohara認為,面對死亡這個不可改變的事實,「食物」能為生命最後的階段帶來生氣。他認為食物於生命末段再不是為了滿足營養的需要,而是成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於臨終者的家人,食物可變成一種送別的儀式。我們能為食不下嚥的患者多想一步,從他們的意願角度出發,讓他們有選擇、吃得有尊嚴嗎?

文:文慧妍

(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

編輯:梁小玲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