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大師遺作 《暴風雨計劃》探自由真貌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15日

【明報專訊】每個大師總有一套哲學為人傳誦,但是「彼得沒有一套『哲學』,他過往一直尋找的是真實和純粹的劇場,而且打動人心」,瑪麗‧伊蓮‧艾斯蒂安(Marie-Hélène Estienne)接受專訪時這樣描述她的老拍檔彼得‧布祿克(Peter Brook)。「空的空間」(empty space)的概念總伴隨布祿克的名字,可是它並非什麼哲學,只是洞悉劇場的真相:任何一個空的空間都是舞台,只要有人注視,就構成劇場的行動,現在或成常理。布祿克畢生為劇場藝術去蕪存菁,生命最後一作詰問莎劇《暴風雨》(The Tempest)。

2022年7月,97歲的布祿克停下在劇場的腳步,同時去了更遙遠的地方。他早年在莎翁故鄉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執導,然而他更為人熟知的是自1970年代起在巴黎北方布夫劇場(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探索劇場藝術,但原來試驗新可能的場域在19世紀末建成,裝潢仍保留原始面貌。

挖掘文本剪枝節 大改莎劇《暴風雨》

布祿克曾三度執導《暴風雨》,艾斯蒂安卻指他從未滿意過往演出。在2020年初,布祿克、艾斯蒂安跟一小撮演員開展研究《暴風雨》的工作坊,挖掘《暴風雨》的文本。因當時處於疫情,艾斯蒂安說他們留在法國處理文本,後來受Jean Claude Carrière的《暴風雨》法語譯本啓發,「敢於剪去枝節,然後發掘看來對我們必要的東西」,最後大幅改編《暴風雨》成為《暴風雨計劃》(Tempest Project)。

從密集研究《暴風雨》的工作坊裏,他們得出一個關鍵詞:自由。然而布祿克、艾斯蒂安跟大部分演員的年齡有所差距,他們之間理解「自由」可有差異?艾斯蒂安認為年齡藩籬無礙《暴風雨》的真正意涵:「這是一部尋找真正自由的戲劇,不是只考慮自身的小自由,而且它是一部關於愛的戲劇。直接而誠懇的愛徹底翻轉普洛斯彼羅(Prospero),令他放棄復仇,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仇敵的兒子。」

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是《暴風雨》的主角,他被親弟篡權,與女兒一同被放逐,流落海島。普洛斯彼羅在書中學習法術,獲得強大法力,解救島上精靈,藉精靈力量召喚暴風雨,打算向仇人報仇。最後他卻選擇寬恕仇敵、放棄法術,以換取真正自由,離開海島返回米蘭生活。

混合不同文化 彼此聆聽

《暴風雨計劃》中的普洛斯彼羅,由盧旺達出生、現駐歐洲的演員Ery Nzaramba飾演。布祿克曾就《暴風雨計劃》寫道,西方演員理解莎劇的情緒和思想,但較難貼近莎翁筆下的超自然世界,反而在充滿儀式、習俗等傳統文化成長的演員,往往能夠自然而然理解超自然世界。《暴風雨計劃》演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艾斯蒂安認為貫徹布祿克自1970年代成立國際劇場研究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e Recherche Théâtrale)的想法,「這是絕對必要的,混合不同文化,不是要讓它們起衝突,倒過來讓它們彼此效力,互相聆聽」。

《暴風雨計劃》千錘百煉,她透露布祿克終於滿意《暴風雨》的演出,「演出結束後,他總是掛着美妙的笑容,對圍在他身邊的演員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暴風雨》』」。

第52屆香港藝術節:北方布夫劇場

《暴風雨計劃》

日期及時間:

3月22日晚上8:15

3月23日下午3:00、晚上8:15

3月24日下午4:00

地點:中環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400至$520

詳情:bit.ly/3UOr1cQ

文:嚴嘉栢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開眼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