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過後,不少城巿的時裝周亦回復常態。除了傳統的巴黎、米蘭、倫敦及紐約四大時裝周,其他城巿亦擴大時裝周的規模,如哥本哈根、東京及首爾,強化國家產業軟實力的組合(portfolio)。早前獲邀到柏林時裝周,看到不少好作品,不難叫人聯想到倫敦時裝於1980、1990年代別具野性的生命力,善用了當地地下文化的自由風氣。
德國對外輸出的其中一個文化產業代表,該是柏林國際電影節。此外,他們亦有出名的時裝攝影師如Helmut Newton、Peter Lindbergh或將於香港David Zwirner藝廊擺展的Wolfgang Tillmans,當然還有時裝設計師Jil Sander及Karl Lagerfeld。但這些具影響力的人都沒有留在德國,全部都在異地「開花」。但YSL及Ermengildo Zegna的前創意總監Stefano Pilati,卻於2017年由米蘭搬到柏林,創立時裝品牌Random Identities,引起筆者對柏林時裝產業的興趣。
汽車品牌贊助前後對照
如果要為柏林時裝周的發展作分水嶺,應該是早期由Mercedes-Benz主題贊助,到現時由德國時裝協會(Fashion Council Germany,下稱FCG)主理的版本。兩者的一大分別,是Mercedes-Benz版本的柏林時裝周相對封閉,以已然成型的品牌為本,觀眾是上流人士及本土媒體為主,貼合其高階定位;現在的柏林時裝周則具打開本土及海外巿場的決心,並以年輕設計師為本。「柏林是發掘新人才的中心,所以注意力都集中在新興設計師。不過,建立品牌並取得長期成功需要耐性、時間和金錢,而德國缺乏支援的時裝生態系統,白手起家的新品牌要在短時間內達得財政『成功』的挑戰非常大。」德國版Vogue前主編、FCG現任主席Christiane Arp解釋,雖然本地人並不視時裝為文化一部分,但當地有不少值得培育的潛力新秀。
「他們大部分離開到安特衛普、倫敦、米蘭、巴黎或紐約攻讀碩士學位後留在當地發展。因為德國沒有培養人才的配套,也缺乏支持年輕人才的社會結構。Mercedes-Benz在2022年改變巿場策略,而我們也覺得是時候重新出發,以支持本地新秀為定位,於是向經濟事務部國務秘書Michael Biel建議,讓FCG成為柏林時裝周的主辦機構。在我們的支持下,不少設計師能得到更多關注及更好發展,而得到Berlin Senate Department for Economic Affairs, Energy and Public Enterprises的支持,視時裝為重要產業,亦強化了與時裝相關的本土工藝製作業。」
二戰衝擊德國時尚設計業
FCG是相對年輕的非牟利時裝機構。德國本身有着豐厚的設計及文化根底,但相比其他歐洲國家,時裝業發展相差了一截。回應這種現况,Christiane說︰「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柏林圍牆的破壞影響,德國時尚產業在上世紀遭受重大挫折,令柏林缺乏巴黎或米蘭長期以來的時尚文化。由於缺失舊結構,時尚產業必須從平地建起,設計師需與企業和服務提供者重新建立聯繫和合作。」而重鋪這個時尚工業網絡,便成為FCG的重任。
自由風氣 柏林時裝優勢
今年2月舉行的柏林時裝周,正值FCG掌舵一周年。Christiane回顧︰「今年是我們首次沒有與其他時裝周及平台撞期的一季,剛好在哥本哈根和紐約時裝周中間,能吸引國際媒體前來報道。時機這一點十分重要,讓新秀得到更好的曝光平台。過去一年是一個熱身,而我們的國際關注亦變多了,證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柏林的設計師亦享受這地方的自由,能夠創作,亦能與別不同。這是一個獨特、包容和多樣化的城市,正如在時裝騷上看到的一樣。他們會『以手代口』呈現這種精神,成為行業的重要動力。」●
文:Dawn Hung (mr.misterdaw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