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重現 「情感幾何」隨聲尋影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22日

【明報專訊】牛棚藝術村的1a space最近變了樣。以white cube(白盒子)見稱的展覽空間,幾堵白牆不見了,變回前身牛棚建築原有的模樣,空間內的綠窗、灰白磚牆、餵飼槽和鐵閘再現眼前,並擺放4組藝術作品。見到這個佈局,代表「情感幾何」展覽已經來到第二階段。在過往的展覽,觀眾理所當然把注意力投放在白牆上的作品,幾名藝術家則透過聲音、影像及文字告訴觀眾展場上受忽略的事物。

XR「跨時空」 舊觀眾同行

1a space迎來25周年,展覽空間重新裝潢,藝術家張海活把展場的整個更新過程,策劃成一個為期6個月的三部曲展覽「情感幾何」。第一階段展示空間拆卸及切割過程,強調展場即是展品;第二階段,空間還原至最初模樣,交由藝術家回應對1a space的「情感」。步入1a space,只見距離門口的最遠處擺放一個大三角裝置,左邊有24張凹凸不平的紙張懸掛在半空,另外兩組展品難尋蹤影。張海活介紹,多個喇叭隱藏在展廳裏,聲音從四方八面傳來,專心聽可找到它們的位置,還有一些虛擬個體要戴上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眼鏡才能看見。

透過眼鏡,見到一個個藍綠色龐大個體分佈在現場空間不同位置,它們站着或凌空飛起。那是跨領域藝術家陳家智的作品Gaze,向來喜歡將現實與虛擬世界相互結合的他,思考怎樣以客觀量度以外的方法描繪空間。他說:「1a space一直以來都把注意力放在藝術家和作品上,那我就在想其實觀眾的存在都很重要,因為這些展品之所以誕生可能是需要一些觀眾去看、去理解它們。」因此他選擇以觀眾這個獨立存在體去描繪空間。XR眼鏡所見的虛擬個體,是陳家智從網上和社交媒體找出25年來的1a space觀眾照片,利用AI把觀眾製成虛擬雕塑。這些人真實存在,此刻跨越時空與觀展的人聚集一起。雖然藝術家沒有設計觀賞路線,但觀眾很自然想走近雕塑看看它們長什麼模樣,甚或嘗試穿過它們的身軀,雕塑就似在引導觀眾遊覽四周,有時走到灰白磚牆前,感受那原始粗糙質感,有時走去觀賞另一件作品。

整理舊檔 手造紙展思想

半浮雕塑旁邊的一排紙同樣矚目,熒光字詞投影在紙上,閃個不停。藝術家史穎怡認為1a space最重要的是參展藝術家和觀眾的觀點、思考和感受,她的作品anima1把1a space過去25年的檔案文本轉化成數據,重構為素材,再結合觀眾參與,構建出新的敘事。史穎怡在蒐集檔案過程中,意外發現除了近幾年,大多數資料包括書信、書籍、收據、畫廊運作資料等,以實體副本保存,她一一細閱這些文件,彷彿通過文字媒介連接其他藝術家和創作者。史穎怡抽取檔案裏的文字,再將文件打碎,混合展覽第一階段清拆空間時製造的灰塵、鐵絲和木碎,重新製作一系列帶有思想和具有空間特質的手造紙。觀眾可在旁邊的iPad上回答簡單問題,系統會在電子資料庫中以隨機、類似寫達達詩的方式,抽取舊日文件的文字,創造一首全新的詩歌或故事,並投影在紙上。最後一張紙的旁邊掛有兩個聽筒,不妨靠近聽聽他們的細語,但小心一不留神就被其他聲音打斷。

「劈里啪啦」突然傳來雨水拍打屋頂的聲音,望出窗外,天氣正好,再抬頭望,橫樑上好像黏着一些東西,是藝術家王鎮海用聲音演繹空間的實驗。展覽前,他用上兩三日時間,在虛無的1a space空間裏探索聲音,水聲、碰撞鐵鏈和鐵閘聲……他錄下現場環境最純粹的聲音,遺憾是沒有碰上落雨的日子,需要後期營造落雨場景的聲音。王鎮海之後在玻璃窗、木箱、鐵閘等10個位置裝上exciter,它們依附在物件表面,使物件震動並變成「喇叭」。王鎮海笑言有時分不清聲音是來自他錄製的聲音,還是來自展場,有點以假亂真。平日看展環境嚴肅,不敢發出聲響,但「情感幾何」把聲音變成主角,帶領觀眾認識和發掘空間。

白布蓋箱 將揭真身

跟隨聲音行到最後,到達三角裝置位置,張海活說「|△|」裝置利用第一階段展覽拆卸剩下的木板組裝而成,板上仍留有鉛筆畫草稿的痕迹。走到背面發現地上有一個用白布覆蓋的長形箱,觀眾不能直接看到它模樣,只能透過熒幕看見箱內的實時影像,是一個1比10的1a space模型。張海活解釋,那是想對應第二階段展覽副題「一種假意的相像又卻永遠不能再是(虛擬而永恆的不曾存在或曾經存在之物)」。模型將會帶到Art Basel現場,屆時會掀起白布,歡迎觀眾前往看其真身,或是到1a space在熒幕裏觀看。張海活開玩笑道,這就好像直擊一個停屍間。

「情感幾何」第二階段

日期:即日至4月14日

時間:周二至日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

詳情:bitly.ws/3g3Np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