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提出「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強調攝影師就經驗及直覺拍下關鍵一刻,按下快門後就不再修改,如同生命無法重來。不過亦有攝影師追求光影、構圖貼近完美,前期預先設計情節,或在後期加工,香港著名攝影師何藩的照片也是這樣攝製而成?法國五月藝術節開幕,與M+合辦專題展覽「黑白──攝影敘事」,展出逾250幅法國國家圖書館(BnF)及逾30幅M+收藏的珍貴照片,比對攝影大師如何攝出影像。
展覽分為對比、光影及色景3個主題,原以為這是欣賞黑白攝影的3個重點,M+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胡寶雯卻說:「特別是對比和光影,其實都是攝影基本的要素,我們希望從闊一點的框架,引領本身對攝影沒深入了解的大眾看作品。」展覽照片特別設計一些配對,並排展出BnF及M+館藏照片,突顯兩者的聯繫及對比。展覽展出超過170名國際知名攝影師的作品,包括布列松、Diane Arbus、Werner Bischof、森山大道、細江英公、何藩、邱良等。
除了觀看實體照片,背後攝製過程同樣有趣。黑白攝影常透過幾何線條、形狀、光暗對比,呈現拍攝主體,如何藩名作《陰影》,照片構圖簡潔,明暗對比清晰,利用三角陰影的線條讓觀眾視線聚焦至左下角身穿旗袍的女人,她寂靜優雅,又帶點憂愁。何藩後來曾說照片主角是他的表妹,而右邊的對角陰影是他在黑房後製加工而成,希望表達青春年華流逝的感覺,是他唯一一張刻意設計的照片。
早年受限技術 塗黑物件營造反差
胡寶雯介紹Paul Strand的《水壺和水果,美國康涅狄格州》,仔細看,桌上物件顏色異常,她解說照片攝於1915年,因技術限制,未能單靠相機拍出極黑和極白的色彩效果,於是攝影師把桌上的水壺和水果塗黑,探討怎樣呈現黑白之間的強烈反差。
M+攝影藏品修復員司馬恩研究時發現,香港著名紀實及街頭攝影師邱良的《無標題》也有加工痕迹。司馬恩利用顯微鏡、紫外線和測光,見到這幅攝於1960年代的作品經過裁剪,並組合自兩張照片,成品邊緣塗上黑色。她亦估計,照片裏白色交叉的地面上原本有一些物件,但攝影師認為礙眼而塗畫掉,只是裝裱到相框後難以看見。
相紙施「黑魔法」留印記
「光影」展區還有一個展出前衛攝影作品的角落,名為「黑魔法」。展品都不是由相機拍成,而是把物件放在感光紙上曝光,印記會遺留在相紙表面,製作被稱為黑影照片的正片。Floris Michael Neusüss熱中於這項技術,《剪影》營造出撲朔迷離的人物剪影照。
知道背後的攝製故事後,那些刻意建構場景或經修正的照片,會否影響觀眾對攝影師藝術成就的判斷?實驗性的黑影照片,也令人思考攝影作品的定義。
「黑白──攝影敘事」
日期:即日至7月1日 (周一休館)
時間:
周二至四及周末
早上10:00至下午6:00
周五
早上10:00至晚上10:00
地點:M+地下大堂展廳 (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