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後花園」對話800年生境 科技栽花 幻影植樹 再衍再思生命力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22日

【明報專訊】位於倫敦近郊的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是倫敦4個世界遺產之一,恍如植物界的大英博物館。園內種植近1.7萬種植物,入選健力士世界紀錄,堪稱繁花天堂。從利物浦街車站出發,花個多小時車程可到達這個倫敦後花園。我直接跳過園林和溫室,來到細小的植物園藝廊。屬於藝術家群組「Young British Artists」一員的Mat Collishaw正舉行展覽「Petrichor」,他以科技築起植物大觀園,讓觀眾透過屏幕、畫作和裝置,與繁花老樹來一場穿越幾個世紀的對話。這個像霧又似花的奇幻體驗,證明Art Tech可以遠遠超越噱頭。Collishaw示範科技如何讓藝術家的問題意識走得更遠,也為他贏得英國藝術圈的一致好評。

《衛報》的毒舌藝評人Jonathan Jones在觀展後撰文,把Collishaw與「風頭躉」藝術家Damien Hirst相提並論。他指二人同樣透過新作與自然對話,但前者讓人深刻反思,後者的花藝油畫則顯得「傻氣」。他不禁問這兩名倫敦金匠學院的同期畢業生,是否都曾與魔鬼交易:Hirst得到藝術圈中的名和利,Collishaw則能維持做藝術的睿智、熱忱和初心。

向古典大師野草「吹一口氣」

Collishaw是次創作的初心始於兩堆野草。以木框裱起的LCD屏幕播放動畫,只見野草在溪水旁隨風擺動,畫面和諧又生氣盎然。觀眾上前仔細察看,畫面中唯一靜止不動的,是代表畫作年份的數字。名為Whispering Weeds(原作1503年)和Columbine(原作1526年)的兩個動畫作品,取材自德國油畫大師杜勒(Albrecht Dürer)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幅水彩畫。杜勒是首批以科學精神描繪自然的藝術家之一,他筆下卻不是最艷麗的花朵,反倒揀選最不起眼、沒人栽培的野草,成就傳世之作《大草坪》。Collishaw說自己在病榻中得到靈感:他曾經因病入院,在鬼門關前思考生命的韌性,便聯想到500年前大師的目光。他決定若有日能走出病房,一定要為大師筆下的野草增添韻律,以微風吹勁草。作品的科技藝術殊不簡單,藝術家先為原畫上的每一根野草配以虛擬「骨架」,放進電腦模擬系統,再以物理算式計算其動靜,最後在系統中「吹一口氣」,形成野草隨風擺動的影片,生動而自然。杜勒以寫生凝住現實擺動的野草,Collishaw卻以科技藝術代入杜勒作畫時的心境,向當代觀眾重新展現大師眼前的生命動態,並再次透過毫不起眼的植物歌頌生命力。

與大師對話系列還包括作品Alluvion。驟眼看是精緻的花朵油畫,細看卻發現花莖竟長出蝴蝶的翅膀。藝術家運用AI模型,把17世紀的靜態寫生畫作與昆蟲的身體結合,形成新的昆蟲植物油畫。此作無疑是AI作畫的新高度:對Collishaw而言,以科技讓物種融合,就是在模擬自然界中千百萬年的演化;基於AI隨機生成的圖像再修正,則是在電腦面前操弄上帝之手,進行natural selection。Collishaw利用科技模仿和隱喻自然,卻又以傳統油畫技法「還原」古典大師風格,足見其巧思,也顯出其重視不同媒介的物質性(materiality)。誰說科技藝術只有「流動大師」式的沉浸投影一途?

NFT「種子」連繫古今經濟泡沫

歐洲大陸對繁花的愛戴,在17世紀可說是達到高峰。1630年代的鬱金香狂熱,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經濟泡沫。Collishaw受之啟發創作Heterosis,把歷史連結到我們眼前的另一股狂熱。他把花朵的基因資料儲存至區塊鏈,打造成不同品種的非同質化代幣(NFT)「種子」。買家可以為自己的NFT種子「雜交」,培植出愈發稀有的新品種。從含苞待放至完全盛開,這些比人更高的虛擬花朵在屏幕上爭妍鬥麗,舉止優雅。Collishaw提到自己不時為花入迷,又會研究花朵雜交,因為這正是他祖父的本業。現在由他培植的虛擬花朵,比皇家植物園內任何真實存在的花朵都要艷麗、結構更複雜,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賞,良久沒有離開。藝術家把相隔400年的兩個經濟泡沫連繫起來,他也彷彿在問,為眼前奇觀入迷的看倌們,有誰可以在這場泡沫中留到最後?

答案可能就在旁邊的小屏幕上。名為Greenhouse的影片,帶領觀眾走進末日過後的倫敦國家美術館。一幅幅曠世名畫在頹垣敗瓦中喘息,只見植被不斷延展,成為末日美術館內唯一的生命體。如果文明被濃縮成為傳世畫作,這是否在隱喻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還是萬般帶不走,唯有「葉」隨身?這樣看來,作品就是現世的虛空畫作(Vanitas)。虛空派在巴洛克時期流行,以靜物畫表達生命無常,人世浮華在死亡面前都是過眼雲煙。但從另一角度看,作品也在描繪舊世界的畫像如何被現世的各種奇觀入侵,畢竟在影片中緊纏着畫框的,正是在隔壁盛放的NFT虛擬花朵。這樣的解讀讓人不禁反思,國家美術館作為溫室,究竟在保護着什麼、抵抗着什麼。

從走馬燈看眾生對奇觀渴求

Collishaw及後可謂「反其道而行」,AI在展覽後段全面退場,換上維多利亞時期的幻影術。其一是利用「佩珀爾幻象」原理(Pepper's ghost),投影一棵繫滿枷鎖的800年老樹,作品比喻英國文化價值在脫歐後的窘境。走進最後的房間,只見一個呈環狀的多層裝置,每層分別佈滿雀鳥或花朵的模型。不消一會,裝置開始轉動,配合快速閃動的燈光,靜態模型一下子活動起來,一圈蜂鳥在採食花蜜,另一圈則在舞動翅膀,以艷色展現雄風,不斷循環。作品名為The Centrifugal Soul,Collishaw透過3D打印的立體走馬燈,呈現物種對視覺刺激的向心力。從熱舞中的繁花向採蜜者(與我們)盛放、雀鳥以艷色吸引異性,到當下被眼前幻象吸引、下一刻在社交媒體上打卡的我們,眾生對奇觀的渴求永不止息。Collishaw稱完成作品後,他對那些精心打造的自拍照另眼相看,因為展示與獵奇,正是物種歷經數百萬年演化,所發展出來的求生本能。

離開展場時聽到觀眾對走馬燈嘖嘖稱奇,於我而言則是似曾相識。我想起攝影師楊德銘(Paul Yeung)兩年前的作品《風水輪流》,他利用維多利亞時期的另一個幻影術「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以自家改裝的轉盤和頻閃燈,讓自己在疫情期間拍攝的硬照動起來,怪趣又好玩。他當時提到希望能「帶來一點奇觀」,作品曾在深水埗汝州街的一個臨時藝術空間展出,不論街坊或藝術同好都從奇觀中找樂。這個DIY式作品貼地而反璞歸真,是近年香港Art Tech的佳作。

Mat Collishaw: Petrichor

日期:即日至4月7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4:30

地址:Shirley Sherwood Gallery of Botanical Art(Kew Gardens)

詳情:tinyurl.com/y5vfda8a

作者簡介:正在倫敦讀攝影。IG@dennisngan

文:Dennis Ngan

設計:賴雋旼

編輯:孫志超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