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退休後首10年,是人生下半場的黃金期,75歲後各種慢性疾病就陸續出現;再到85歲,活力及智力都無可避免地下跌。
單身貴族、獨居人士,就應及早計劃,當健康開始下降時,如何安排個人護理照顧及應付生活各種改變。
總算完成一天工作,剛踏入家門,還未將皮鞋換掉,太太罕有地迎上來,緊急地向我提問:「盧教授情况怎樣?」
噢,盧教授!哪個盧教授呢?認知中,好像沒有一個盧教授是我和太太兩人共同認識。究竟她指誰人?一陣愣然,唯有反問:「你說誰?誰是盧教授?」
怎知,太太兇巴巴駁回來:「我幾時有講盧教授!你耳朵有問題嗎?」明明是她說,怎樣又不認!我立即回應:「我沒聽錯,是你講的!」
腦袋退化 口不對心
以為太太會繼續對質下去,怎知她一反常態,竟然擔憂地說:「哎啊,慘啦!最近我常常『口不對心』,心裏想着與口說出來的不相符呀!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少安毋躁。我相信全因為年紀大的緣故。你的腦袋開始有點退化,較難記取新事物,甚至對記住的意念也變得薄弱。一般來說,70歲後就會常有這現象……」怎知我還未說完,太太便轉頭離開。於是,我把她叫住:「喂,你究竟想問我誰人的情况呀?」
太太止步,恍然地說:「噢,是李教授,李sir情况怎樣呀?」
噢,是的。她一定是關心李教授。為什麼我沒有即時意會到呢!李教授今年應該有85歲,是一名備受尊重的學者,將一生精力貢獻教育。他獨身,從未結婚。他獨居,沒與家人同住。不過,李教授卻擁有一群十分愛護他的學生和晚輩,經常相約交流、談天、飯敘甚至外遊。我太太最要好的師姐,就是李教授其中一個愛徒和粉絲。所以,李教授退休後首10多年,生活是忙碌、多彩及無憂。他頭腦清晰、睿智過人,習慣獨自生活,自我照顧能力又高。因此,大家從來也沒有想過,他會變成一名需要照顧的長者。
在75歲時,李教授動了一個腹部良性腫瘤手術。康復回家後,體力大不如前,處理家務有點力不從心。或許因年輕時有吸煙習慣,李教授得了慢阻肺病早期徵狀,在天氣轉變時常氣喘。所以,從那年開始,他聘請外傭到家幫忙。雖然如此,當時他的生活仍然能自理、活躍及無憂。
不過,前年(即李教授83歲)某一天,太太兩名師姐連同一名大師兄一起到診所找我,直截了當地問:「李sir的情况有點麻煩,你可以幫忙嗎?」
原來李教授患有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做了心臟血管搭橋手術,惟術後得了併發症,除肺炎之外,好像還呈現精神錯亂。大家對此十分擔憂,不知如何處理。我於是立即查看李教授的病歷。
術後精神錯亂 認知障礙先兆
他在手術後出現急性精神昏亂徵狀,可能是受麻醉藥及併發症如細菌感染、藥物副作用、身體電解質失調等因素影響。雖然由此引致的急性精神昏亂一般不會有後遺症,但是這正是認知障礙先兆。鑑於李教授曾是煙民及患有冠心病,有較高腦血管疾病風險,進一步檢查絕對是必須。
做了腦部磁力共振造影檢查及認知障礙評估,結果均顯示他的短期記憶有偏差,腦部血管亦開始病變。雖然在那階段,他仍具備能力應付日常生活,但預計在未來三數年間,認知功能會急劇下降。為了應付未來失智失能的到來,我建議大家最好預先作好一個階段的準備。無論是心理、經濟、實質上,都最好有漸進的安排。
李教授是正牌孤家寡人。他從未結婚,家族也人丁單薄,只有一個長居加拿大的侄兒,但不打算回港居住。因此,在家庭支援上,李教授沒有任何有血緣關係的照顧者。至於經濟,除了積蓄、自置物業、投資利潤之外,李教授每月有一份頗豐厚的長俸。因此,他的晚年生活應是全無經濟壓力。既然如此,我建議李教授最好在腦筋尚算清醒時,落實各項日後安排,如:日常及晚期照顧、財務支出、財產分配及重大醫療決定等。
李教授是一個明理長者,深受學生及同袍愛戴。了解情况後,經協商,在短短3個月內便作出以下決定並辦妥有關手續:
1. 3名後輩充當監護人,輪流定期探訪,以了解李教授日常生活及健康狀况。
2. 多聘1名外傭在家,以確保無論任何日子,李教授都有支援。
3. 簽署「持久授權書」,以確保縱使有一天李教授喪失了精神行為能力,生活無法自理時,他仍可透過事先安排的授權人,合法及可信賴地替他動用資產,去應付自身的一切生活所需。
4. 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李教授在精神自決時,已清楚定下各種維持生命治療的指示。他對各醫療指示如:心外壓、人工呼吸機使用、人工餵飼方法等作了選擇。若他到了疾病無可逆轉及精神狀况不能自決時,他的朋友們亦有依歸。
這些決定除了令李教授安心之餘,亦可以大大減低眾人的壓力。一眾愛戴他的晚輩,亦隨之鬆了一口氣。
病重無人察覺 延誤醫治險死
兩年後的今天,隨年歲增長及認知能力衰退,李教授開始出現問題了。由去年底至今,他進出醫院3次,每次都是頗為危急才入院治療;最近一次更出現嚴重譫妄,差點兒沒命了。究其原因,首先他未能掌握自己身體變化,其次身邊沒有人能及時察覺得到。兩名外傭對護理一竅不通,未能察覺問題,不懂適時向義務監護人反映。至於需不需要看醫生,則全盤由李教授自己發落。因此,就算身體出現狀况,也未及時發現,大大延誤醫治。今次李教授入院前,已發燒多天,血壓已低到無可再低,真是好險啊!
我將李教授的近况,向太太簡述:「幸好今次還能及時醫治,明天李教授可以回家了。」
「回家?怎可以就這樣回家?回家後,會不會出現類似情况?兩名工人姐姐勝任監察李sir的情况嗎?不如考慮送他去有護理照顧的老人院吧。」太太說。
「護老院或者提供到較全面的照顧,但是,這絕非李教授的意願啊!李教授很喜歡自己的居所,而且也習慣了;年前又裝修妥當,一切改動均切合他的需要。我相信他絕不願意離家住進機構內。」我回答。
「既然如此,能否替李sir找一些上門的醫療或社會服務?」太太問。
社康護士上門訓練家傭
「有是有,但現階段最好找一名社康護士,約每星期到李家一次,除了肩負護理之職外,還要訓練兩名家傭,如何觀察及記錄各生命表徵,若發覺異常便能及早匯報。我相信有專業護士協助,李教授在家護理的情况必更穩妥。」我建議道。
我有感而發向太太說:「其實你這麼多舊同學和舊同事都是單身貴族,像李教授一樣,退休後首10多年是人生下半場的黃金期。但一般到了75 歲後,各種慢性疾病就陸續出現。再到85歲後,我們的活力及智力都無可避免地進一步下跌。我相信除了『老來三寶』(遺囑、預設醫療指示、持久授權書),單身獨居人士更應及早計劃,當健康下降時,如何安排個人護理照顧及生活上的各種改變。我相信聘用專業護理人員,提供定期支援是一個可行方法。你或者可以與你的友好說說……」
不過,太太截停了我,催促道:「哎呀,不要再說了!你不如趕快替盧教授物色一個合適的護理者吧!」
「吓,誰呀?點解你又講『盧教授』啊!」我得戚地問。太太終於舉起雙手,作投降狀。
文:梁萬福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