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藝術與海的緣分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29日

【明報專訊】如果問一個新加坡人或馬來西亞人,往返馬來西亞波德申港(Port Dickson)和新加坡之間有船嗎?十有八九會告訴你,「沒聽說過」,「我們都是坐車的,by bus or car」,「陸路交通最方便啦!」但是藝術家西蒙瑞‧吉爾(Simryn Gill)和林育榮(Charles Lim Yi Yong)偏偏不走尋常路,而是另闢蹊徑,坐着船,也就是當地人尋常用的渡輪,輾轉幾次換乘,沿着馬六甲海峽和印尼蘇門答臘島港口城鎮,在新加坡與波德申港之間穿行。

他們不拘一格,利用影片、裝置、圖片、文字等種種方法來記錄這段旅程,用獨特的視角呈現人們於馬六甲海峽穿梭往來的日常,啟發人們感受他們途經之處深厚的文化歷史。於是有了一場名為「大海是一片田野」(The Sea is a Field)的藝術聯展。

我站在展廳,看着影片中波瀾壯闊的大海,深深地感受到大海有一種獨特魅力,而與海和邊境有關的人是另一種風景。有時我也會恍然,藝術家對人更有興趣?還是對海更有興趣?藝術家錄製的3部總長12小時的旅程影片,沒有人能一次看完,但是,每個人看到的片段,所引發的個人體驗和感受,都將不同。就像是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一樣。例如,大海很深嗎?每個人眼裏的大海都不同,對生長在內陸的人來說,大海波譎雲詭,當然深不可測;即使是常年生活在海邊,靠海吃飯的漁民,也會說大海深不見底。然而,聯展的兩名藝術家偏偏要說大海是「淺」的。這是反直覺的,同時也會讓人好奇,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也許正如藝術家所稱,淺海的水溫和人們的體溫接近,可以成為暴風雨中的避難所。但是,熱帶自然中的一切,既生長得快,腐爛得也快。平靜不代表什麼都沒有發生,就像是東南亞這個地區的隱喻。

偏偏就要與眾不同,也許是每名藝術家的追求。但這次選擇大海這個題材,對這兩名藝術家而言,絕非偶然。他們二人皆與大海結緣甚早,除了他們都出生在新加坡這個海島上,他們的生活和藝術創作都涉及不少大海元素或主題。林育榮曾於2005年開始創作一個名為SEA STATE的作品,2015年完成並拿去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無獨有偶,2015年,吉爾在新加坡吉門營房(Gillman Barracks,或譯為吉爾曼軍營)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她的首次大型個展,名字就叫「HUGGING THE SHORE」。他們都嘗試從海洋這個視角去重新探索區域的政治、歷史、地理、人文、生態等,對既存概念提出挑戰。

這場藝術展在新加坡美術館(SAM)丹戎巴葛分銷園第37座碼頭旁的倉庫舉行。展覽地點很別致,是一個幾乎還保留着原始狀態的半開放式臨港倉庫。展廳及外面港口的機械和船舶,都和這次展覽的主題契合,可見策展人的細心。能目睹這些作品的風采,揣摩藝術家的表達,也是一種小小的幸福吧!

作者簡介:前媒體人

文:徐海娜

設計:賴雋旼

編輯:何詩韻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馬六甲海峽 展覽 新加坡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