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說上海早以電影製片廠和各式電影節揚名海內外,但以相當數量的藝術影片放映作為美術館新一年首個展覽,做法在上海並不多見;回想滬城影業歷史,文化藝術界在本地「金九銀十」旺季以外的「冬日淡季」舉行電影放映會,既是一脈相承的文化,也是降低營業成本的修復手段。
去到上海START星美術館,是在長三角乍暖還寒之際。說來算是第二次造訪該館,上次還是在它結束8年籌備後盛大開館的2022年底,大約都是在冬去春來的轉折點。這間美術館位處徐匯和黃浦交界、日暉港貨棧南浦火車站原址(海路轉陸路的貨運碼頭)之上,經過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改造,建成如今歷史遺址與鋼玻璃相輔相成的美術館新貌。
嚴格來說,今年也是當代藝術在上海生根發芽第40年。上海有諸多傳統而經典的藝術機構如多倫現代美術館和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如今有更豐富的創作媒材和展示方法。博物館進入多元共生的「黃金時代」,同時需應對更大競爭。星美術館以「非線性」和「去主題」的反向思維求同存異,在首次開啟的「放映計劃」(Spring Chamber)選片時還特別強調「隨機採樣」概念,即邀請研究學者無差別推薦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作品。觀眾在放映期間可觀賞多語言、多維度的創作,傳統策展所追求的議題和關聯被全然打破。
在展廳裏,我既能看到中國「8090後」擅於數字建模和交互設計、熱中探討全球化和後殖民主義的年輕一代,也能一睹國際影像泰斗級藝術家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10年前的經典。走近邊雲翔的《河西聞記》三部曲,曠日無垠的沙漠地景彷彿穿越時空,從遠古的河西走廊蔓至眼前,CG風格的人類先祖在一場極為抽象的長途跋涉中終被巨型建築物所阻攔,宛若宇宙塵埃的漫天沙塵吞蝕人類世遺蹟如航站樓、太空站……宏大又荒誕的場景讓看客眉頭緊鎖、頗為不安。內地新生代藝術家有不少相似的履歷:科班出身、留學英美,對於計算美學(computational aesthetics)和哲學極為敏感,關注前沿技術、身分體系和消費文化——幾乎是當代中國藝壇的「奪寶奇兵」。
夜幕降至,當我在展廳中央的藍色海洋裏半躺着看完史德耶爾諷刺的《流動(資本)公司》(Liquidity Inc.)——前金融顧問Jacob Wood在失業後竟「被迫」成為一名武術忍者——才恍悟動態圖像是如何超越語言和國界,以一幀幀滔天巨浪牽動人心。想到我們生活的世代以各種瞬息萬變的「不確定性」著稱,一時間我又回到茫然無措的狀態。
作者簡介:生活在上海和深圳兩地的文化研究者